如果說到“官吏”這個名詞,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是對當“官府人員”的一種總稱,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官吏”指的是兩種人。這兩種人的階層和地位以及工作任務也不同。
官更多的指的是領導者和官員“領持大概者,官也”,而吏主要指的是跑腿辦事的一部分人員,比如那些小兵小將“辦集一切者,吏也”。雖然這兩類人都在國家官職體系之中,但是級別和地位卻差的很大。
通俗的來說官是屬於國家系統的正式人員,對於每一件事情所要執行的命令都需要承擔責任。而吏則是受任於官府之中,聽領導的命令去辦事,卻並沒有具體的官位,雖說享有一定的俸祿,但是卻沒有確切穩定的保障,像現在城管系統中的“臨時工”一樣。
那麼在明朝的時候,一個小吏升到官員難嗎?
對於“官”的選拔,我想大家都應該略知一二,王公貴族家的子弟經過推選等方式可以當官。平民百姓則是可以透過科舉考試中了功名之後當官。
總的來說官員的選拔渠道還相對狹隘,想要當官難度也相當高一點,和現在的考公務員其實有著相似之處。
做“吏”則是完全不同了。
根據明朝《會典》記載:“當時朝廷從國家選拔吏的方式一共有三種,一種就是在平民百姓之中相互推薦那些能書能寫者來做“吏”,有點像現在農村推選村長的感覺。由於“吏”在工作的時候需要讀書識字,所以被推選者的前提就是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
第二種方式就是來自於科舉考試的落榜者,古代的時候科舉考試確是窮家子弟能夠出人頭地的一個重要道路,讀書者甚多,但是真正能夠考上功名的少之又少,落榜的這些人雖然沒有機會當官,但是他們卻是有機會做“吏”的,也算是可以找一份公家的工作養家餬口。不然這些文弱書生又沒有什麼勞動力氣,很容易在社會上失去生存空間,那麼願意讀書者也就少了。
第三種則是那些王公貴族或者高官犯了錯之後被下貶為“吏”的。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辦集一切者,吏也”。
從字面意思理解,其實就是一個具體的跑腿工作人員,就比如在古代徵稅的時候,官員負責按照國家的指示向老百姓去徵收稅款,讓老百姓去服徭役。而真正將這些工作落實的人正是“吏”。
如果要是官員判案子,那些負責抓捕犯人,看管犯人,或者說整理相關案件資料的工作都是“吏”去做的。雖然“吏”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他們的工資待遇並不是很高。不過這些“吏”本身享有很多的特權,比如官吏家庭可以免除賦稅和徭役。
所以“吏”雖然在官場“鄙視鏈”的底端,但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說,“吏”仍然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官爺”。
雖然“吏”的工資待遇不是很高,但是“吏”本身在工作的時候是存在著很多油水的——就比如在處理普通案件的時候,可以從雙方手中收到一些好處,平時去老百姓家徵收賦稅的時候,也可以產生很多“油水”。
所以在官場相對腐敗的時候,雖然“吏”的工資不高,但是願意做“吏”的人甚多。
因為即便他們沒有工資,生活條件卻依舊不會太差。在明朝晚期的時候,有很多人為了做“吏”不但不從國家要錢,而且還會定期的向官府送禮得到“吏”這個工作。這些人自然也不可能是為了“奉獻自己照亮他人”。他們為的就是在工作的時候撈油水,因為這些收入遠大於他們上交的那部分錢。
而明朝末年很多百姓起義,則正是因為這些“吏”們的殘酷剝削,導致很多家庭妻離子散,大家才會揭竿而起反對明朝。
“吏”一個標準的任職期限是9年,“吏”在自己任職期間是可以透過考試成為官員的,就像現在的一些臨時工透過考試轉正的道理一樣。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吏”只需要兩次外考和一次京考都合格的情況下才可以升職為官員。如果在9年之內三次考試沒有全部透過的話,那麼則需要再等9年的時間。但是他們所在的位置卻是官員的最底層。
一般來說,他們所做官員的級別和他們之前所工作的衙門存在著很直接的關係。按照明朝《會典》中所記載的資料得知,“吏”在考上官員之後,最高也就是能夠做的正七品,前提就是他們之前所任職的是一品的衙門。
如果他們所任職的是二品,衙門或者三品衙門的話,他們做的官員只能是八品或九品。而在中國有句話叫做九品芝麻官,因此可以推斷當時“吏”升職為官後的官職確實不高,最多到七品官。
那麼從“吏”到官員這個考試過程中困難嗎?其實考試並不是很難,因為“吏”的選拔出身不同,所以大家的學問水平也有所不同,因此“吏”升官員的考試相當於科舉考試也就會簡單很多。
但能透過考試並不是就代表著能當官,“吏”成為官員的前提就是有空缺的職位可以安排。在明朝初年的時候,因為戰亂的原因讀書人比較少,所以空缺的職位比較多,“吏”當官還簡單點。
隨著歷史的發展,讀書人越發增多,透過科舉考上功名的人還不夠安排官職,那麼透過“吏”再考上官員的這批人,想要當官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明朝時期可能存在的一個情況,就是“吏”的三次考試確實都通過了,但是能夠安排上官員的可能性非常少。
雖然“吏”當官員的時候級別很低,不過大家為了能夠在當官的時候有一個更高的起點,都想從一個低等的衙門到高等的衙門裡面去工作,畢竟考試難度都差不多,有一個更高的出身,所做的官職也就大了,因此那些準備當官的“吏”在考上官員以前都會拼命的往高階縣衙跳槽。
明朝史料中曾記載,在明朝建立初期,京城“吏”不滿500人,而等到明朝正德年間的時候,在京城衙門工作的“吏”達到了5000多人。
所以在明朝的時候,想要從“吏”成官員 其實一點也不比科舉考試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