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鐵角山,探秘這座未開放的陵區

鐵角山是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群山中的一座小山,東北、西南走向,成馬鞍型,長約1000米,位於芒碭山主峰西南約1500米,海拔高度110.6米,南接小南山至夫子山。山的東、西、北側開採較為嚴重,已成崖壁,南坡儲存較好,基本儲存原貌。1994年封山禁採後,山上植被恢復較好,漫山遍野種滿了杏樹。

圖為鐵角山全景圖

據當地老人講,該山雖然沒有芒碭山主峰(156.8米)高,但位置險要,是芒碭山西面之屏障,歷代多在此山駐軍,所以叫“鐵角山”。該山也是芒碭山漢梁王墓群陵區之一,據永城西漢梁國王陵分佈圖顯示鐵角山陵區有大型漢墓兩座,暫命名為鐵角山1號墓、鐵角山2號墓,一座小型陪葬墓,命名為鐵匠角山3號墓,三墓均多次被盜,僅存空墓,目前未發掘清理。

圖為鐵角山文保碑

鐵角山1號墓、2號墓均在山頂,封土層較厚,兩墓距離20米,坐西面東。南為1號墓,北為2號墓。1號墓已暴露墓道、甬道及可窺其主室,2號墓有明顯的墓道痕跡。據小編目測1號墓墓道東西長約15餘墓、南北寬約6米。墓道臨近墓口南北兩側有對稱的側室兩個,面積約20平米,鑿制比較粗糙,鏨痕比較粗,形制與保安山2號墓前廳的兩側室相似,但是保安山2號墓的車馬室處在一側,而該墓車馬室位於兩側,很像保安山1號墓後墓道的南北兩車馬室,專家故判斷為“車馬室”。

圖為1號墓墓門

在1號墓的墓門的北側隱約看到幾個刻字“明崇禎十年-----”,據永城文史專家盛朝新老師分析這座墓或這座山可能在明朝時曾經駐過軍,這些字應是當年留下的,這也許就是當地稱該山為“鐵角山”的緣故吧。

圖為盛老師手指墓壁上的刻字

甬道長約20米,鑿制精細,成45度向下延伸到主室,目前甬道西段被碎石及泥土所堵塞,無法進入主室,不過在甬道底部發現一洞口,估計“愛好考古”人已經順著洞口匍匐進去“研究”過。據知情人透露墓室東西長約10米,南北寬約5米,高約3.5米,有耳室、排水設施等。

圖為1號墓甬道

1號墓北20米就是2號墓,目前僅看到墓道痕跡,夯土層較厚,估計封土下有塞石封堵墓道,在該墓的南側及墓道處發現有明顯的盜洞。據說3號墓位於1號墓東南側,目前小編沒看到明顯的痕跡。

據考古專家分析,鐵角山1號墓、2號墓為夫妻“同墳異穴”合葬墓,應是西漢梁國中後期某梁王及王后之墓。自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劉武首葬芒碭山的保安山後,梁國八代九王、王后、妃嬪、王室以及一些親近大臣都埋葬於此,皆擇山而葬,前後歷經8代9王約170餘年。把芒碭山十幾個小山丘鑿成一個全國罕見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的西漢梁國王陵墓群。

但隨著梁王的更替、國力的削減,後期梁王及其王后的墓葬規模、精細程度也在削減,夫妻合葬墓的兩墓距離越來越短,由保安山1號、2號墓相距200米,夫子山1號、2號墓相距100米,到鐵角山1號、2號墓相距20米,墓葬位置也越來越遠離保安山的梁孝王墓。從陵區分佈及墓葬形制可以看出西漢梁國從梁孝王時鼎盛到逐漸衰弱的過程。

由於鐵角山陵區尚未發掘,也未有資料記載,因此墓室主人無法確定,有待考古發掘後進一步考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39 字。

轉載請註明: 走進鐵角山,探秘這座未開放的陵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