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實力低微,為何卻能聚集眾多奇才?看他臨終前對劉禪說的什麼
應屆生找工作的時候,往往會有長輩告誡,“儘量進入大平臺,千萬不要去初創小企業”,這是因為大平臺的發展空間更高,更有保障,而小企業可能一兩年就沒了。
進入大平臺還是小企業,這不僅僅是現代人的問題。古人,尤其是亂世之中的古人對此更是看重,畢竟現代人進入小企業,那最不濟也只是丟一份工作,而亂世之中的古人,若是一不小心,就會連命帶工作一起丟掉。
三國時期,徹底統一了整個北方的曹操,無疑是最大最有希望的平臺,而失去了徐州,到四十歲還只能在荊州過寄人籬下生活的劉備,無疑是一個朝不保夕,連固定辦公室都沒有一個的小企業。
按照常理來說,劉備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很難招到人的,哪怕能夠招到,往往也只是一些其他大公司不要的小魚小蝦,招不到真正傑出的人才。然而事實卻與此恰好相反,眾多名震天下的奇才,多次拒絕了曹操真摯誠懇的邀請,聚集在劉備的身邊,如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等。
這似乎不符合“人往高處走”的常識,諸葛亮等人的能力,明明足以支撐他們去往更高的平臺,為何選擇了劉備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劉備人格魅力的感召,當然單純“人格魅力”四個字還是過於空泛,我們可以從臨終前對兒子劉禪說的什麼來理解這個問題。
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在臨終之前所說的話,往往沒有任何矯飾,最能夠反映他真實的內心,也最能夠體現他的人格。劉備臨終前,專門叮囑十多歲的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因為壞事看上去小就去做,不要因為善事看上去小就不去做,這是一位父親對幼子的叮囑,同時也是他奉行一輩子的人生箴言。
知道了劉備的這句話,我們就能夠理解,諸葛亮等人明明可以去投奔強大的曹操,卻為何硬是選擇了一窮二白的劉備,一起從無到有打天下。東漢末年是一個徹底的亂世,“禮崩樂壞”是亂世的一大鮮明特色,從皇帝(桓、靈)到高官(袁紹、董卓)到宦官到內戚到地方氏族,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謀利益,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
包括曹操在內的諸侯,都有過屠城的歷史,儘管他在屠完城後會說“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之類悲傷的話。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社會秩序已經完全崩壞,人心似乎也已經早就變得不可信。
但是這個時候劉備出現了,他用行動踐行著”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他高潔的品格也因此而傳遍天下,讓諸葛亮等人深受感染。他們在劉備的身上,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感受到了善良的力量,感受到了理想的力量。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願意去相信這種力量,所以他們願意耗盡一切,去幫助劉備完成力量,一起塑造大家心中共同的大漢王朝。
在求職的時候,除了平臺規模,另外創始人的性情也極為重要,對於蜀漢來說,整個團隊之所以能夠凝聚在一起,與其說是劉備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如說是善良與理想的吸引力。
正是由於劉備的善良與理想,所以他吸引了同樣一批相信善良且懷有理想的人才,所以我們說三國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時代,而這正是其他亂世的歷史漸漸冷門,而三國的歷史仍然廣為流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