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皇帝李憲:流血的皇冠不要戴

李憲,本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李憲自幼聰明伶俐,才氣過人,尤其有著超高的音樂天賦。為此,這位一出生就喊著金湯匙的皇孫公子可謂真是天之驕子,萬人矚目。

讓皇帝李憲:流血的皇冠不要戴

按說李憲的父親是唐高宗的幼子,連父親都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李憲就更該與皇位靠邊站了。怎奈天意弄人,當時的大唐朝堂已是李憲的祖母則天太后一手掌握,不管是伯父中宗李顯還是父親李旦,都是空架子罷了。皇帝的廢立自然也由武則天一紙詔書決定。文明元年,李顯被廢為廬陵王,李旦接過兄長的班登基為帝,是為睿宗。身為嫡長子的李憲也被冊封為皇太子,這一年,李憲年僅六歲。

讓皇帝李憲:流血的皇冠不要戴

不要以為這對李憲來說是天降恆福,白撿了個儲君之位。上文提過君王廢立已經全憑武后一句話,李憲父親的皇位也是戰戰兢兢,搖搖欲墜。更遑論李憲這個沒有靠山的儲君呢。何況武后早有牝雞司晨之志。天授元年,只當了六年皇帝的李旦就被迫讓位給母親,灰溜溜地遷回東宮。武后成了則天皇帝,百年之後皇位也是要有繼承人的,鬧翻了的兒子李顯上指望不上了,所以,聽話的多的李旦就這樣第二次當上了皇儲。李旦的皇儲之位也是搖搖欲墜,畢竟,萬一武后駕崩,貴政李氏,那費這麼久代唐為周豈不白費功夫了嗎?這一點,人們心知肚明,因此,十年間,有意構陷迫害皇儲一家的人絡繹不絕。李憲跟著父親,過得自然也很艱難。所幸李憲天生仁孝,每日殷勤侍候父母,照顧兄弟,肩負著身為長子的重任。這是這段時期,李憲和弟弟共度艱難歲月,培養出了深厚的手足之情。而他的諸弟中,就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李隆基。

讓皇帝李憲:流血的皇冠不要戴

在擁立孃家侄子還是親生兒子的問題上猶豫了十年之後,武則天終於做出了決定,決定確定李氏子孫的皇位繼承權。而在這時,李旦主動讓位與兄長李顯,又做了安國相王。李憲也得以出閣,被封為壽春郡王。在封地,李憲終於可以安然無憂,每日吹簫奏琴,成為一隻瀟灑的閒雲野鶴。

讓皇帝李憲:流血的皇冠不要戴

命運不可捉摸,吉凶難測。景玄元年,韋后毒殺中宗李顯,學起了婆婆武則天,要做第二個女皇帝。萬幸,這時候的李唐有了強悍的宗室可以保障江山鞏固。此人正是李憲的三弟平王李隆基。李隆基平定韋后黨羽,幫助父親李旦二次登基為帝,可謂居功至偉。不過,這可讓李旦父子三人犯了難。原因無他,自古以來,嫡長子繼是不變的春秋大義,身為嫡長子的李憲登基為帝是理所當然的。可是李唐江山得以倖存的大功臣李隆基當然不會為別人做嫁衣。兩個兒子如何取捨讓李旦頭痛欲裂。

讓皇帝李憲:流血的皇冠不要戴

而對於李憲來說,音樂才算自己的最愛,至於治國平天下,他是既無才華,更無興趣。由於早年的艱難經歷,更是讓他敬而遠之。歷朝皇室為了爭奪皇位而禍起蕭牆,你死我活的案例數不勝數。在唐代,當皇儲更是最為兇險的職業,一步走錯,就是萬劫不復的境地。遠的不說,就拿李憲親身經歷過的來講。他的三個伯父都從儲君之位上鬥爭失敗,死走逃亡,慘不忍睹。他的伯父李顯和父親李旦二人都是做過兩次太子又做過兩次皇帝,可謂是古今奇聞。因此,李憲對皇位是沒有半分非分之想的。而他深知弟弟李隆基的雄才偉略,讓位與他,既是江山百姓之福,又可避免骨肉相殘的悲劇,可謂一舉兩得。

讓皇帝李憲:流血的皇冠不要戴

於是,他上表父親堅決辭去太子之位(這也算是把父親當作榜樣了吧),表示三弟功高於社稷,實在是太子的之位的不二人選,自己無意與之爭奪。捉襟見肘的李旦一見兒子竟然主動分憂,不禁喜出望外,立刻下詔平王李隆基為太子。

李隆基沒成想大哥竟如此仁厚,也是感激萬分。後來李隆基受此啟發,在登基之前與兄弟們同臥一塌,追憶童年歲月,展現了冷血帝王家中的溫情。之後李憲每次從封地入京朝拜,李隆基也必定放下皇帝架子,以兄長之禮待之。

李憲憑藉獨特的人生智慧脫離了政治鬥爭的漩渦,得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其淡泊名利的品格更是令人敬佩。後來李憲六十三安然長逝,玄宗李隆基悲痛萬分。對於做過儲君,有無大過的皇室成員,追諡為“太子”並不罕見。令人意外的是,玄宗竟然追諡長兄為“讓皇帝”,大概皇帝也是表達對於兄長之讓的真心感激吧。畢竟,對於李隆基這樣的千古一帝來說,皇室鬥爭也是洗不掉的汙點,一個讓字,就是李憲人生哲學的體現,不爭不搶,寵辱不驚。

讓皇帝李憲:流血的皇冠不要戴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39 字。

轉載請註明: 讓皇帝李憲:流血的皇冠不要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