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餓療法——滿清皇族特有的養生秘訣
滿族在統一中國前,與蒙古人一樣對漢人的中醫治療並不是很習慣,甚至是排斥不接受的。滿族人對養生方法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與習慣。比如蘇麻喇姑就常年採取“不飲藥石”的習慣。
蘇麻喇姑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爾沁大草原,順治晚期或康熙年間改稱滿名蘇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後,宮中上下都尊稱她為蘇麻喇姑。蘇麻喇姑在生活上有兩個與人不同的特點:一是終年不浴, 只有到年終最後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體, 然後再把這些用過的髒水喝掉;二是終生不吃藥,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藥物。她的身體卻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歲。蘇麻喇姑晚年病重時, 康熙帝想要讓她服藥治療, 又知蘇麻喇姑一向有不飲藥石的習慣, 故而讓皇子允祉等人將藥稱為「草根」以使她服用。而蘇麻喇姑卻回答說:“唯奴才自幼不服任何藥, 是皇上稔知者。雖為草糧, 亦系藥矣。今我病勢重大, 即服藥亦無益。”
而對日常調理乃至進補調養, 康熙曾經說:“朕嘗諭人勿服補藥。好服補藥者, 猶人之喜逢迎者也, 天下豈有喜逢迎而能受益者乎。先年, 滿洲老人多不服藥, 而皆強壯, 朕亦從不服藥!”
那麼, 傳統滿清貴族如何養生治病呢?
從清中葉到晚清十分盛行的另一個醫療觀念, 則是“淨餓療法”。這種理論認為, 貴族生病, 特別是貴族家內兒童生病的主要原因, 皆是飲食過當, 對應方法便是減輕飲食, 乃至於“頓頓喝老米粥”。這種淨餓療法在康熙朝就已經出現。康熙帝說:“設如身體微有不豫, 即當節減飲食。然亦惟比尋常稍減而已。今之醫生, 一見人病即令勿食, 但以藥物調治。若或內傷飲食者禁之猶可, 至於他症, 自當視其病由, 從容調理, 量進飲食, 使氣血增長。苟於飲食禁之太過, 惟任諸凡補藥, 鮮能資補氣血而令之充足也。養身者宜知之。”
據清宮太監回憶,光緒十歲上下, 每至太監房中, 先翻吃食, 拿起就跑。及至太監追上, 跪地哀求, 小皇爺之饃饃已入肚一半矣。而溥儀更在他所寫的《我的前半生》中提到, 我六歲那年, 因為我吃糖炒栗子吃多了, 就生了病……於是我就連續吃了一個月左右的糊米稀粥, 結果是把我餓壞了, 以至於被餓得偷吃餵魚用的烤饅頭, 甚至在各王府向太后進節禮食盒的時候, 去搶裡面的熟豬肘子。
這種和現實脫軌的“淨餓理論”後來從宮廷影響到王府、世家之中, 也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一個一個貴族子女由於營養不良而形銷骨立,氣息奄奄下獻出了童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