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大家拿”?多倫多街頭確實這樣,不過被拿的人都是自願的
文 | 多倫多cici
因為川普領導的美國,忙著跟各個國際組織、國際聯盟、國際協議“退群”,越來越多的人擔心新的冷戰正在形成。有一個話題比較有趣,也值得思考,不管是以前的老冷戰,還是可能發生的新冷戰,加拿大這個國家可能站在哪一邊呢?
本來這不是個問題。之所以在本文前頭專門提出來,是因為不少中文讀者,對加拿大這個“白左”遍地的國家定位,有那麼一點點琢磨不透。比如把加拿大的國名,非常中國式樣的改為“大家拿”,就反映了這樣一種擔憂“白左”掠奪私有財產的心態。
再比如這次抗疫,加拿大聯邦政府,一會兒凡是失業的一律發錢,一會兒幫老闆付員工工資,鬧得有些華人直嘀咕,加拿大還是一個以私有制為立國之本的資本主義國家嗎?
毫無疑問,加拿大是一個以私有制為立國之本的資本主義國家。
體現最徹底的是加拿大的房地產,每一筆房地產交易都是產權非常明晰、清楚的私有財產交割,經過法律手續,最重要的是一副畫著地產邊緣界限的地契。地契的那道線之內,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私人財產。
也因此,我現在要聊的多倫多“街頭”的木頭盒子,其實並不那麼街頭。也不是什麼隨隨便便的地方,都可以樹立一個木頭盒子。從法律而言,統統都是多倫多居民自己的私有財產地盤。但是,這裡是加拿大,這裡是多倫多,多倫多人是在自傢俬有財產地盤上樹立了這樣、那樣的木頭盒子,目的是為了和大家一起免費無私分享。
換一個表達就是,在最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地盤上,實施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免費無私分享。
1、席捲多倫多街頭的小小免費圖書館
最常見的木頭盒子,分享的是自己的圖書,這是一個全球性的運動,叫做小小免費圖書館(little free library)。先給大家看看兩張實物照片,本文照片都是筆者本人走街穿巷的現場報道哦。
看到了吧,很多這樣的小小免費圖書館,都做得非常精緻,通常做成房子的樣子,有門有窗,才能稱之為“館”嘛。
和大家熟知的母親節、父親節來源一樣,這個非常“白左“的分享運動,其實最初的發源地是頭號資本主義國家美國。也是一個孝順兒子Todd Bol為了紀念和懷念死去的母親,他一個人首先做起,做成社會運動,再擴散到全國,再變成國際性的運動。
他媽媽是一個學校老師,非常喜歡閱讀,也非常希望和大家分享閱讀的樂趣,這個兒子在母親逝世之後,啟動這樣的傳遞愛心善意的運動,有沒有讓中文讀者有一點點驚喜?
這個活動也是非常美國特色,本來是非常草根的自發運動,2009年首次出現在Todd Bol的故鄉美國的威斯康星州,但很快(2012年)就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特色,一家註冊商標註冊組織的國際性機構,有自己的網頁,有自己的總部辦公室,專職受薪職員和專門的連鎖書店登記機制。
還有他們自己的網路商店,專門用來出售跟小小免費圖書館相關商品,特別是出售發放機構專屬的商標標識。
也就是說,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隨便便在自家門口樹個木頭盒子,放幾本自家的書,貼一個小小免費圖書館標籤,然後自稱是小小免費圖書館的。因為,小小免費圖書館這個名稱已經是一個註冊商標,必須去到這個國際機構登記註冊,獲得許可,才可以合法使用。
仔細看看上邊的兩張照片,第一張是合法小小免費圖書館,官方標識在上邊非常醒目,第二張照片上的木頭盒子,就什麼標識也沒有,只能說是跟風,私下分享圖書吧。
這是他們總部出售的統一標牌,現在的網路價格是四十美元。
看仔細一點哦,這個圖示的右上方,有一個不起眼的字元®, 就是註冊商標的意思啦,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非常有意思的是,因為小小免費圖書館美國總部這一波的“資本主義”操作,一幫子加拿大“白左”再次坐不住了,挺身而出,為那些擔負不起40美元商標使用費的窮人發言,指責號稱免費的社會分享運動,又一次被資本主義收買打敗,變成資產階級閒情逸致的花招秀,徹底向資本主義投降了。
不過,批評歸批評,指責歸指責,這個機構合理合法,不管資本主義還是共產主義,反正繼續存在,繼續分享,繼續表達善意,繼續授權,繼續出售商品。這也是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體現吧。
還有一個加拿大特色吧,不少晚輩兒女孝敬父母的一種方式,就是在聖誕節節日期間,送禮不送衣食住行,而是給父母送一個小小免費圖書館的盒子,上邊已經貼好了合法註冊商標的標牌。讓父母享受分享快樂的善意,成為兒女送給父母的聖誕禮物。
2、新冠疫情下的免費食物分享
來看另外一張照片,在小小免費圖書館木頭盒子的旁邊,出現另外一個木頭盒子,這也是在私有財產的地盤上做免費分享的運動,這一次,不是分享精神食糧圖書,而是真正餵飽肚子的食物和飲料。
利用街頭木頭盒子,做免費的食物分享,雖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事物,不過新冠病毒流行,不少人失業失去收入,食物短缺問題再次佔據新聞版面,這樣免費分享的食物盒子在多倫多的街頭變得相當流行。
這樣的木頭盒子,看上去也是各家各戶的私人個體行為,實際上它也是一個有組織有機構的一個民間草根社會運動哦。
我們仔細看看照片上盒子的說明書,都講一些什麼:
第一行是這個盒子的正式連鎖名稱,叫The Toronto little free pantries project. 字面意思是小小免費食品儲藏室計劃。
第二行是這個計劃的宣傳招來口號:give what you can, take what you need. 可以翻譯成:給你所能,取你所需。
下邊的一些文字指導,說明這個小小食品儲藏室如何運作。有一個細節非常貼心,不是教導如何清潔消毒食品包裝,而是說,這樣的小小免費儲藏室,食物捐獻和取用,你都可以“DISCREET”,意思是,你不必大肆宣揚,沒必要搞得人人皆知,放和取,都可以悄無聲息,不事聲張。畢竟害羞和不好意思,其實是蠻普世的。
右手邊的框框,講的是這個小小儲藏室急需提供的捐獻食品名單,也有幾個細節非常貼心,嬰兒奶粉赫然在列(難道加拿大政府月月發給父母的牛奶金,真的被貪嘴父母拿去買酒喝了?),還有全球華文媒體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防疫用品——廁所用的衛生紙,也是這個小小儲藏室急需的捐獻用品哦。
最後,再來跟讀者朋友們一起分享一張多倫多街頭的木頭盒子照片。這個木頭盒子裝飾精美、主題明確,是熱帶海灘常見的草棚樣式,更主要的是它集合了小小免費圖書館和小小免費儲藏室兩者之長,也不管什麼註冊商標不商標,計劃不計劃,反正,有所需,有所求,有所捐贈,有所快樂。
這也是多倫多人的個性特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