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發動法西斯戰爭時,波蘭就是他要進攻的第一個國家。蘇聯與波蘭恰好又是鄰國,德國方面擔心侵佔波蘭的過程中,蘇聯大軍會趁亂加入戰鬥,從而進入蘇波的包圍圈。因此1939年8月2日,德國秘密致電蘇聯,想要與蘇聯保持互不干擾的局面。當時的蘇聯與西方在意識形態的問題上鬧得不可開交,為了本國的國防安全。蘇聯與德國在8月23日的時候,簽署了蘇德條約。協議簽訂七天後,德軍對波蘭發起進攻,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爆發。
蘇德兩國之間都有自己的盤算,只是在波蘭問題上達成暫時的一致,非戰條約並不能作為雙方長期保持和平狀態的憑證。德軍在西歐馳騁,戰果豐碩,德國的慾望也更大。然而此時的孫連國內並不安穩,爆發了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這是希特勒的入侵提供了輿論支援,在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條約,此條約效力過期,德軍踏上了共產主義的領地,蘇德戰爭爆發,這場大戰屍橫遍野,無數戰士喪生。
為了快速佔領蘇聯的西方領土,德軍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一開始的計劃進行得非常順利,不過難道蘇軍就是好欺負的嗎,年底,德軍在莫斯科吃了一個大敗仗,德軍的巴巴羅薩作戰計劃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是蘇德兩國之間並未就此罷休,斯大林格勒戰役告一段落之後,蘇聯扭轉了當時的局勢,奪取了戰略主動權,向德國發起了猛烈的反攻。這場戰爭曠日持久,戰爭的代價是數千萬人的什麼。1945年4月30日,德國首都柏林被蘇聯佔領,八天後,也就是同年的5月9日,德國宣佈投降。至此,蘇德戰爭正式落下了帷幕,也就在這時,也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戰爭就此閉幕。
在面對蘇聯軍隊時候的失利,也不意味著德軍一無是處。二戰剛被髮起的時候,德軍就像一道閃電一樣,在歐洲大陸難逢敵手。德軍能橫掃歐洲的主要原因在於,其擁有強大的火力、靈活的機動性和快速獲取資訊的能力,由於其所擁有的裝備優勢,還有德國將領在戰鬥中下達的正確指令,於是在二戰前期,德國一下子擁有了巨大的優勢。但是如果戰線稍微拉長一點,德軍的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了,尤其是,它的對手還都聯合起來對付它。現在,很多人回顧當初德國的作戰計劃時,認為如果當時,德國像橫掃歐洲大陸那樣,以閃電速度打下蘇聯,那麼二戰的結果就不好說了。還有一件事很多人都很好奇,關於二戰後期,德國的戰略規劃,希特勒進攻路線的重點絕不會只是蘇聯。
如果在二戰期間德國可以成功打敗蘇聯,那誰會成功它下一個獵物呢?不少人都認為應該是中國。由於在二戰時,德國的盟友日本,當時正同中國展開了戰鬥,在中軍的奮力反抗下,日軍慢慢的出現後繼無力的情況,德國也許會對日軍鼎力相助。但就以作戰路線來講,中德兩國相距較遠,無法很好的保障其物資供給,從這一方面來說的話,德軍不太可能會進攻中國。加之,在當時日本一直認為自己可以成功的攻下中國,打算將廣闊的中國據為己有,是不會想讓德國來一同分享勝利的果實的。那麼以德國的實際位置出發進行選擇,對於德國來說發動進攻後可以獲得較大的利益,作戰距離有比較合適的國家,那最好的選擇就是英國了。
我們先來一下,1940年底,德國的戰果。當時的德國真的可以說是橫掃歐洲大陸,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地區、奧地利、丹麥、比利時、荷蘭、挪威以及法國北部和西部都在其統治之下。半個波蘭也在其佔領之下,甚至還有半個波蘭,波蘭走廊,這塊本屬於德國的土地也被德軍收回了。當時的美國仍然持中立態度。德國在前期積攢的巨大優勢讓德軍信心百倍,在德軍準備拿下英國的時候,其制定的轟炸倫敦計劃,卻讓德軍的驕傲蕩然無存,
英國空軍在這種情況下卻越戰越勇,與德軍的對戰豐富了英國空軍的戰鬥經驗,英國空軍實力反而有所提升,漸漸還奪回了失去的制空權。英軍也不再被動挨打,甚至跑到德國去扔炸彈去了。意識到一時半會兒打不下英國,德軍一想,不如就先打蘇聯吧,一旦打下蘇聯,英國還不是德軍的囊中之物嗎?
1941年夏至,凌晨時分,300萬德軍全部集結在800度公里的海岸線上,分為三大主力集團,大舉入侵蘇聯領土,蘇聯與德國進入交戰局面。蘇聯原計劃是在德英交戰中攫取權益,但是萬萬沒想到德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蘇聯根本就沒有做好迎戰的準備,兵力被打散。英國知道,蘇聯一旦被德國攻破,只會進一步增強德國的實力,德國統治歐洲指日可待。所以德國剛入侵蘇聯,英國就排除運輸部隊支援蘇聯,給蘇聯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美國本來處於中立,但是德國進一步強大即將威脅到它的安全,它不能在放任不管,在蘇聯保衛戰中,持續不斷的給蘇聯提供軍糧、汽車等裝備。畢竟蘇聯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假如德國控制了蘇聯,將蘇聯的石油交易牢牢掌握在手中,那麼德國就會將整個歐洲佔領。
前蘇聯還存在時,國土面積高居世界之首,國境線從亞洲綿延到了東歐。其中不少地區還未被開發使用,就拿西伯利亞地區來說,相當於蘇聯領土總面積的70%以上。但由於氣溫極低,使得此地人煙罕至,再早些時候只被政府用於處理犯人。而希特勒雖然同蘇聯進行作戰,但也沒想著一次性就要把蘇聯全部佔領。選擇進攻蘇聯是考慮到以下四個方面,其一,德國想在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蘇德大戰中搶佔先機,二是資源不足,第三個方面,就是為了獲取的領土和殖民地,最後就在於想以攻佔蘇聯這一事情,殺殺英國的威風,讓英國向德國屈服。綜合來看,佔領英國才是德國的本來目的。
很多人喜歡提出這一一個命題,就是德國取得二戰勝利有哪些方法,很多人認可德國不動蘇聯,說不定二戰贏得就是德國的結論。真要說的話,德國如果最終取得二戰勝利,只有兩種方法,一,擊潰蘇聯,二是別打英國。先分析方案一,那個時候的德軍是急需各種資源供給的,資源充分永遠是保證戰爭勝利的頭號條件。蘇聯本來是不敵德國的,但是就是因為資源太過充足,補給充分,把德國逼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德國想贏蘇聯,就必須要把高加索地區的那些油田收入囊中。要是沒和英國對立,德國也可能做到。
英國一直都很強,即使一戰後沒那麼強悍了,可各種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也都是排的上號的。德國想下就把英國給佔領了,但是由於英國毫不畏懼的抵抗,也沒對其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所有的資源都是被白白浪費掉了。德國各方面的消耗都超出了預期,沒精力繼續在英國戰場上浪費時間了。如果和英國有和平協議,也不會有這段戰場上的僵持,英國就不會選擇幫助蘇聯,有一個靠譜點的盟友,德國也就不會再歐洲戰場上這麼孤立無援。
隨著二戰逐漸落下帷幕,戰後清算也如火如荼的展開了。德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敗者,不但需要賠償四分之一的國土,還需要負擔一筆鉅額賠償金。就比如說當時在德國東部地區居住的1200多萬人,就被罰要放棄全部的個人財物,並且還被迫移居到已經縮小了國土面積的其他德國地區。實際上,作為當時的德國人,在等待清算結果出來的那段時間真的是備受煎熬。同樣的,那些深受戰爭侵害的國家,並沒有因為贏得了勝利,那些傷痛就能一筆帶過。也許,在戰爭結束時,不存在絕對的贏家,大家全部都是戰敗者。所有二戰的參與國都用了很長一段時間,重新建設國民經濟,忘卻掉戰爭所留下的陰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是全世界範圍內的,死亡人數震驚世界。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過去了八十多年。在廣袤的歷史長河之中,八十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是很多人關於二戰的記憶開始變得模糊,進行相關的科普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因為在戰爭中犯下罪行的人,在對那些黑暗日子裡自己犯下的錯誤進行抵賴。承認錯誤不是恥辱,敢做不敢當才是恥辱。在這點上,敢於正視歷史的德國是值得別人尊重的。他們認為,自己國家在二戰時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容忽視的。德國每年都有紀念二戰的活動,為當年的罪行進行懺悔,對在戰爭中受害的人民進行道歉,希望戰爭不再帶給人民傷痛和苦難。除此之外,那些為了大方向的勝利,人民幸福所不幸獻身的人,也值得我們掛念和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