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名師”教學質量吊打一線普通教師?名師效應的背後學生最無辜

由 務高林 釋出於 經典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教育大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教育,這當然與我國的科舉制有關,選賢舉能,只要讀書讀得好,一旦考取功名便能夠升官發財,造福一方百姓。當然,我們也知道很多人並不是衝著造福一方百姓而去考取功名,畢竟人性都是自私的,聖人只活在經典當中。這樣也並沒有什麼不好,讀書才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給自己投資和給自己孩子投資教育都是價效比非常高的行為。然而到了這些年的時候,教育投資上補習班卻有些變了味道,很多家長只是為了讓孩子不輸給班裡的其他孩子,就一股腦地學著別人報補習班,報得越多越好,畢竟學的越多,總沒有壞處。但是往往忽視了,一個特別簡單的客觀規律,就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對於尚處於少年的孩子。



外面那麼多有趣的事,引起他們的好奇心的事也很多,很難能夠專心地坐在一個地方,靜靜的學習。但是家長們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之心,從潛在的方面構建出了一種市場需求。很多教育機構就迎合了家長,這種市場需求,他們在宣傳的時候就推出各種“名師”,就像名牌大學一樣,以名師效應來吸引學生入學,畢竟嚴師出高徒,好師傅才能帶出好徒弟。很多父母就衝著名師這個頭銜,往往繳納了高額的補習費,但其實他們把孩子們的努力忽視了,在這樣的培養之下,只要孩子有足夠的自覺,其實不需要名師,也可以達成那樣的成就。只要靜下心來,多買幾本書學習,依然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僅是教育培訓機構如此,一些學校為了爭奪優生資源,也開始在學校塑造“名師”,憑藉名師,可以讓一個默默無聞的學校打出名聲。之後就可以大力宣傳“名師”,以此來招攬更多的學生。而這些名師又是如何煉成的呢,並不是因為教學能力非常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跟領導關係比較好,同時,教學能力又不是非常差。因為名師的評價,是從下到上的過程。或者是由於在網路上突然爆紅,被媒體誇大宣傳,而被過分渲染誇大的教學實力實際上是遠遠超過自身真實的教學實力的。



比如說評價縣級教師,就必須從鎮優秀教師中選取。評價市級優秀教師,必須從縣級優秀教師評價起。而想要參與教師評選,等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學校領導的參與,只有透過學校領導的推薦,才能代表學校的名譽去參加比賽。而如何有這麼多的自信去得獎呢,那就需要學校給予的資源扶持了。一般是這樣操作的,首先學校給這位教師派兩個特別優秀的班級,讓這位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同時抽出大量的時間,不斷的調整,不斷的練課。由於優秀班級的學生表現特別好,可以給老師減輕負擔,同時新增風采。然後需要,各年級的老師輪流來聽講,有的時候就是一堂課的內容,講了好幾十遍。



透過不斷的磨課與練課,然後建立一個標準的示範課,等到所有老師都對這門課有著比較高的評價之後,這門示範課可算是最終建立成了。


經過這樣體系的打造,很多名師都有點水分,就是示範課講得特別好,其他的課就上的一般般。當然了,學校只需要他把示範課上好,然後把職稱拿到就可以了。雖然說不乏有一些教師有著真才實學,對教學是真正的熱愛,同時非常有能力的把自己的教學工作完成得很好。但有很大一部分名師是名不副實的。就比如廣東深圳曝出的胡紅梅“名師”由於學術不端,涉嫌抄襲,而被人揭發檢舉,現在已經被相關部門給查處。所以說不要迷信“名師”,一些愛學習的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也能夠達到很高的平臺,沒有哪些學生是依靠老師考上了清華北大的,其實很大一部分都需要歸功於自己的不斷努力。



由於名師效應造成名師的影響力大,並不一定就代表自身教學實力強。這對於仍然處在一線教學的普通老師來說,有時候心態自然會不平衡。更何況過分的誇大名師的宣傳,把網紅名師捧上很高的地位,實則真正受傷害的就是學生。


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