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陳與義詩宗杜甫的關係

陳與義詩宗杜甫

陳與義詩宗於杜甫,主要是他後期的詩作更加能夠反映出來,特別是他的詩律,很多杜甫的詩作的特點,可以說是神形都具備了。之所以他與杜甫相似,除了有模仿之外,更多的是因為頭他們的生活經歷十分相似,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杜甫畫像

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遭遇大了很大的挫折,他逃難到了成都,再沒有機會回到了北方的故土,十分傷心,很少有這樣的遭遇。陳與義也經過了相似的遭遇,他親身經歷過靖康之難,也深刻體會了家破人亡的悲慘心情,雖然在遭遇困難的程度並沒有杜甫那麼嚴重,而且之後在南宋時期他也當了官成為了朝廷的一員,但他對於流離的生活和感悟跟杜甫卻又十分相似,用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不得不說有杜甫的影子了。

前任認為陳與義的《登岳陽樓其一》與杜甫的《登高》有著相近的特點,與《杜甫詩三首》相互比較,也能夠從中看出陳與義的詩有杜甫的風格。他的詩跟杜甫的詩一樣,都非常注重字句的聯絡和融合,也非常擅長與描寫和議論,其他的比如像描寫景物的時候多是雄偉壯麗,埋在抒情的時候慷慨豪邁,音律響亮透徹,都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然而,如果僅僅是模仿杜甫,那麼也就不能成就陳與義的地位。所以,除了模仿之外,更多的是變化,他注重從自身出發,結合自己的感情進行抒寫和創新,有了自己獨有的陳氏風格。

陳與義詩

宋代詩人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詩人,因此他的詩歌創作可以以金兵入侵為主要的分界線,分成了兩個不同時期的作品。在前期的時候,詩人主要是寫了個人生活的相關事情,但了南遷之後,詩風轉變,將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聯絡在了一起。

陳與義作品

陳與義前期的作品主要是寫了自己生活情趣方面的事情,風格明朗,詩風輕快,主要以清新為主。其中的《墨梅》就是典型的作品,受到了徽宗的賞識和讚美。等到南遷之後,因為遭遇到了國家滅亡,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了與杜甫非常相似的遭遇,因此對學杜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和理解,詩風也由此進行了改變,轉而學習杜甫。他將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興亡聯絡在了一起,題材十分廣泛,感情充沛,寫了很多的寄予自己希望的詩篇,主要是取向於悲壯抑鬱、慷慨雄偉,成為了在宋代學習杜甫較有成就的人。

陳與義與呂本中也有過交往,但是在呂本中所創作的作品記載中並沒有將陳與義的名字列在上面。宋代很多人認為陳與義是崇尚陳師道的詩風,但是又有很多人認為他的詩風跟杜甫比較相近。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的記載中,稱杜甫為江西派的“一宗”,而把黃庭堅、陳師道以及陳與義為“三宗”。

陳與義的詩作跟杜甫最逼近的應該算是七律了。比如像《登岳陽樓》之一、《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等,表現的感情悲壯雄渾。感慨頗多。

陳與義 臨江仙

《臨江仙》這首詩詞是陳與義在隱居的在僧舍的時候所創作的,當時作者應該是四十六、七歲的。陳與義是洛陽人,他寫這首詩歌是在追憶自己二十多年前在洛陽時候的舊遊,詩中更多是表現感傷和悲憤。

陳與義《臨江仙》

二十多年前的洛陽,那時的天下非常太平,人們都過著安定的生活,因此也有遊賞的樂趣。但是之後因為金兵的南下,北宋被滅國,詩人為了躲避災難流離失所,異常艱辛。而如今的南宋的朝廷在南遷之後,也僅僅只能自立,所以回憶起之前的日子和事情,顯得百感交集,恍如隔世。對於作者抒發自己悲憤的情感時,並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透過用委婉的手法來表現。

詩歌的上篇主要是追憶在洛陽時候遊玩的場景。展現除了一種美好的場景,讓人賞心悅目,感覺做任何事都有心情。但是這種景象並不是現在的實景,而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而已。下篇並沒有承接上面的意思來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直接去寫,作者想到了國家的滅亡和自己悲慘的遭遇,於是講自己悲憤的心情轉化成了曠達的感情。

這首詩歌的節奏比較歡快,渾然天成,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的感覺,是一種感情的自然流露。但是這邊的自認並不代表是粗略的意思,這就是要求作者應該有很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文學修養。從這首詩歌中能夠看出詩人思鄉的情懷以及自己內心的憤慨之情。


陳與義登岳陽樓其一

陳與義,南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在北宋的時候做過斧削教授和太學博士,在南宋的時候做是一名朝廷的重臣,同時也是一位愛國詩人。他的主要成就是表現在詩歌的方面,位後人留下了很多優秀的詩篇。《登岳陽樓》一共有兩篇,這是其中的一篇,是中學課本中比學的內容。

陳與義《登岳陽樓其一》

《登岳陽樓其一》是一首七言的律詩,是《登岳陽樓》中的其中一篇詩歌,也是詩人第一次寫岳陽樓的作品,所以詩人非常用心地描寫,感情深刻。下面就來進行欣賞這篇詩歌。

詩歌第一句主要介紹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同時渲染了寂靜的氣氛。從“簾旌”到“夕陽”,是一個由近及遠的過程,描寫了一副夕陽西下的場景,面對這種景象,詩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處境,悲傷之情由此而生,奠定了整首詩歌的基調。

第二句是從歷史的角度來介紹岳陽樓的相關資訊,面對如此美好的景色,詩人卻沒有半點心情,僅用“徒倚”來描寫出他惆悵的心理。

第三句中的“萬里”和“三年”是說明了詩人從遙遠的地方逃難過來的路途遙遠以及經歷的時間,從中表現出詩人背井離鄉的苦澀之情。

第四句觸景生情,“風霜”一詞既說明了秋色的濃意,同時也跟自己的“白頭”相互對應,並且也暗示中當時政局的混亂與嚴峻。這樣的悲涼遭遇,與杜甫的身世又是如此相似,不由得讓杜甫成為了他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也有了杜甫的寫詩風格。

早行陳與義

《早行》這首詩是宋代詩人陳與義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主要是寫在沒有天亮之前,詩人孤身一人在路上行走的感覺,在詩中運用很多的感官描寫,比如聽覺、視覺和感覺登相互融合,從中描寫出一副早行的場景,凸顯出了詩人意境高遠和孤獨寂寞的感覺。

陳與義畫像

第一句交代了氣候的涼意和早行的時間。那時候剛好露水降落,即使詩人穿著不移溼透的毛衣,但還是感覺有一絲寒意,說明了他行走的時間非常久。

在第二句中詩人沒有寫是月亮而是寫了星斗,星斗說明了當時是一個陰曆月終的時候。在上一句中所提到的露水是在沒有晴朗無風的情況才會產生的。晴朗無風的天氣加上沒有月亮,因此才會顯得星斗格外明亮,這個寫景顯得特別確切和真實。在黎明之前的夜空,因為地面昏暗的景象才會覺得天上的星斗格外的耀眼和閃亮。

第三句的意思是作者在半夢半醒的狀態過了小橋。將夢和寂寞的小橋相互結合在一起,所表現的意象豐滿,耐人尋味。

第四句主要是透過聽覺的形式來描寫當時的情景,主要是寫了詩人在行路的時候聽見了稻田裡深處草蟲的鳴叫,這句話使得整個行走時更有意境了,在孤身一人的時候有草蟲的陪伴,可以說在行走的路上增添了一絲樂趣。

整首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詩人透過不同的感官系統進行交替和融合,描繪了一副早行時候的景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44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陳與義詩宗杜甫的關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