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在烏臺詩案事件中充當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中國宋朝時期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文字獄,這場文字獄的被告是我國宋朝著名的文學家、詞人,他的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並深受人民的喜愛,這個人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蘇東坡,這場文字獄也被稱為烏臺詩案。提及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幾乎所有人都會想到李定等人,卻很少人會想到沈括,那麼沈括與烏臺詩案之間有何關聯,沈括在烏臺詩案事件中充當著怎樣的角色?
烏臺詩案 沈括
沈括,是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地理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一定程度來看,可以說他是一位全方位發展的全才。這樣的一位全才,他與蘇軾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接下來分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分析兩人之間的關係。
首先,從所屬陣營的角度來看。沈括和蘇軾是分屬不同陣營的,沈括是新近派,支援王安石變法,並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和重用。蘇軾則是守舊派,不太支援王安石的激進變法,與司馬光屬於同一陣營。
其次,從取得成就的角度來看。蘇軾是一代大文豪,天賦異稟,曾經進入朝廷的史館工作,而沈括也並不遜色,考取進士後也有一段史館的工作經歷,兩人曾經成為短暫的同事。
1071年,皇帝派出沈括下訪浙江,蘇軾作為接訪官員與沈括有了再度接觸,兩人除了公事討論以外,還進行了文學方面的溝通,沈括回京後將蘇軾的新作抄錄了一遍,而這些新作則成為李定等人誣告蘇軾的證據,可以說沈括是導致蘇軾陷入文字獄的始作俑者。
揭秘烏臺詩案的受害人是誰
眾所周知,中國宋朝發生了一起較大的文字獄,史稱“烏臺詩案”。烏臺詩案發生的具體時間是公元1079年,整個案件歷史將近半年的時間,涉案人員不少,那麼烏臺詩案的受害人是誰,受害人都受到了何種傷害?如何確認烏臺詩案的受害人是誰,都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作為烏臺詩案的受害人,最後的結局如何?
烏臺詩案受害人蘇軾(右)
烏臺詩案是一場由監察御史告發,而後在御史臺受審的一個案件,整個案件的始末是這樣的。蘇軾步入仕途之初,朝廷正在進行王安石變法,新舊兩派的長期對峙,鬥爭十分激烈,蘇軾維護守舊派,不贊成變法,並且多次上書宋神宗表明態度,宋神宗並沒有給蘇軾任何答覆,反而是將蘇軾一再調任,直至公元1079年三月將蘇軾從徐州調任湖州,蘇軾在上書時作寫道“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句話被御史臺們大做文章,認為蘇軾在諷刺朝廷,妄自尊大,為了找出更多的證據來指控蘇軾,御史臺們便遍翻蘇軾的作品,從中掐頭去尾,進而用來歷數蘇軾的罪行,並且堅持要處斬蘇軾。
蘇軾好友王詵知悉後,連續書信告知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轍派人事先通知哥哥,但蘇軾怕連累弟弟沒有逃逸,公元1079年八月,蘇軾被送至御史臺的監獄關押,同月被正式審訊,此案件一直持續至1079年底,蘇軾在眾人的保舉下被釋放。
在烏臺詩案中,主要受害人有給蘇轍報信的王詵、蘇軾以及蘇軾的弟弟蘇轍。王詵被削除一切官職,蘇軾無端遭受牢獄之災並再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的弟弟蘇轍同樣被降職。
揭秘為何叫做烏臺詩案
作為聞名古今的“烏臺詩案”,實質上跟秦朝的焚書坑儒以及清朝的文字獄並無太多的區別。那麼為何叫做烏臺詩案,烏臺詩案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案件?從歷史資料中去了解為何叫做烏臺詩案,進而幫助更清晰的認識這個案件。從為何叫做烏臺詩案這個問題,進一步瞭解烏臺究竟借指什麼?
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同樣也是一場以文字為緣由的案件,這場案件發生的大體背景是蘇軾被貶至湖州,為抒發心中鬱悶之情,同時為紓解心中怨氣一時按捺不住,便寫下了“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這樣的牢騷話,這句話直接得罪了新派力量,新派勢力便借勢指責蘇軾諷刺朝廷,對“新法”不滿,並要求朝廷予以嚴肅處理,由此便爆發了著名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歷史記載是是以地名來進行命名的。那麼中國是不是有一個地方叫做烏臺呢,遍翻中國地圖,並沒有發現有烏臺這樣一個地方,那麼烏臺詩案的叫法是不是有誤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裡的烏臺是用了一個借喻的手法,借指的御史臺。那麼御史臺為何又叫做烏臺呢?原因是宋朝的御史臺內種植的大樹幾乎只有一個品種,那便是柏樹,烏鴉非常喜愛柏樹,常常將自己的家築巢在柏樹上,久而久之人們便用烏臺來代替御史臺,蘇軾因文字而引起的案件,就是在御史臺內被關押審理的,所以蘇軾的文字獄也被叫做烏臺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