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傑作,狼牙棒近戰發揮極大威力,戰壕突襲必備
最近,中印雙方在阿克賽欽加勒萬河谷地區爆發了一場"華山論劍",出於控制衝突的考慮,我們"保持了最大的剋制",僅僅使用冷兵器,根據印度媒體報道,印方當場死亡3人,之後又有至少20人傷重死亡,據相關媒體披露,我方戰士使用的武器竟然是一種古老的冷兵器——狼牙棒。
狼牙棒,又稱殳、骨朵,是一種古老的冷兵器,針對狼牙棒的起源,較為認同的說法是上古先民從野獸的下頜骨得到靈感——製作方法是在長柄上裝上木製或者鐵製的錘頭,上面再綴上狼牙一樣的長釘,和刀、劍、矛這種依靠刺傷、砍傷的武器相比,狼牙棒的質量大,可以依靠重擊對敵人造成破甲甚至內傷,和單純的鈍器錘、棍、棒相比,狼牙棒又可以依靠揮動打出刺傷的效果,長釘甚至可以刺進鎧甲的縫隙,撕扯皮肉造成組織感染致死,因此,狼牙棒成為冷兵器中的神器,陷陣衝鋒必備,但是,由於狼牙棒較為笨重,若沒有足夠的力氣,在搏殺中顯得尤為笨拙,因此使用狼牙棒就成為了猛將的象徵。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征討孫吳的夷陵之戰中,曾經僱傭武陵地區的少數民族作戰,武陵蠻王沙摩柯使一杆"鐵蒺藜骨朵",其實就是狼牙棒;《水滸傳》中有一名著名的好漢"霹靂火"秦明,使用的就是一杆狼牙棒,然而,和小說不同,當時更樂於使用狼牙棒的是金國軍隊,出身於白山黑水的剽悍女真族戰士格外喜歡這種武器,金國騎兵身披重甲,頭戴兜鍪,只露一雙眼睛,戰馬也身披重甲,甚至連馬尾巴也包起來,沒有包裹盔甲的只有馬蹄子。作戰時揮動狼牙棒,佇列如牆推進,宋軍深感畏懼,稱其為"鐵浮屠"(鐵塔),依靠這樣的戰術,女真騎兵橫行中原鮮有敗績,宋人無可奈何的吐槽到"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
之後的蒙古騎兵也喜歡使用狼牙棒這種兵器,這種遺風甚至影響到了明朝,明朝軍隊也喜歡使用狼牙棒,明茅元儀在《武備志》卷一記載:"取堅重木為之,長四、五尺。異名有四:曰槍、曰杵、曰杆、曰棒。植釘於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
那麼狼牙棒僅僅在中國使用嗎?非也,全世界人民的智慧是相通的,類似狼牙棒的兵器在全世界各民族都有存在,以歐洲為例,中世紀歐洲騎士最喜歡用的一種兵器就是一種類似狼牙棒的武器——釘頭錘。
釘頭錘的性制與狼牙棒類似,都是在錘頭綴上長釘,然而與中國把狼牙棒作為一種長柄兵器不同,歐洲人使用的釘頭錘更多是作為一種單手兵器,因而柄較短,最早使用釘頭錘的應該是著名的拜占庭重騎兵,在無數次血戰中,拜占庭重騎兵揮動的釘頭錘打敗了白匈奴人、阿瓦爾人、保加利亞人、匈牙利人、阿拉伯人的一次次進攻,慢慢的,釘頭錘也成了中東穆斯林國家的主戰兵器,而在西歐,騎士老爺們更樂意使用騎士劍,但隨著鎧甲軍事競賽的進步,歐洲的鎧甲越造越嚴實,騎士劍砍上去只是一串串火星,釘頭錘也成了騎士老爺們愛不釋手的工具,管你功夫再高、盔甲再厚,一錘撂倒。如果是玩過遊戲《騎馬與砍殺》的朋友都知道,釘頭錘更是唯一可以用揮動的動作打出40次傷害的兵器,堪稱"開罐頭"神器,是遊戲中最實用的武器。
人類的戰爭史進入火器時代後,士兵們使用的唯一冷兵器似乎就是刺刀,狼牙棒自然也和其他千奇百怪的冷兵器一樣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沒想到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狼牙棒又復活了——戰壕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機槍、速射炮的發明,防禦的正面火力極大增強,貿然衝鋒無異於移動的靶子,因此密集衝鋒戰術很快就演變成了塹壕戰,儘管各國在進攻前會使用重炮犁地,但是由於坑道戰術的推廣,在炮火預警後士兵會躲入坑道,在敵人停止炮擊發動步兵衝鋒後,士兵會從坑道進入戰壕,敵人步兵會面臨機槍、速射炮、步槍構成的火力網,還要穿過鐵絲網的阻攔,才能進入戰壕,如果不能快速消滅戰壕的敵人,敵人就會再次構築火力網,因此,如何快速消滅戰壕內的敵人成為士兵的一大難題。
在衝鋒槍沒有發明之前,在狹窄的戰壕僅僅依靠單發栓動步槍,很難完全阻攔住敵人,戰鬥很快就演變成了原始的肉搏戰,但是在密集衝鋒戰術大顯神威的刺刀卻在戰壕中顯得過於笨拙:栓動步槍上刺刀後差不多有1米多長,在狹窄的戰壕很難有揮舞的空間,而且刺刀刺中一個敵人後需要再次拔出來,在高密度的戰壕意味著此時大機率也同時被敵人刺中,因此,士兵需要一種靈活、短小、殺傷力大的武器,最初,德國人把挖戰壕用的工兵鍬磨尖,證明了不俗的威力,但是鐵鍬畢竟不是專門的冷兵器,搏殺中還是比較笨重,於是士兵從祖先的狼牙棒得到靈感,發明了新時代的狼牙棒——戰壕棒。
戰壕棒的製作方法並不複雜,士兵們就地取材,找來幾十釐米長的木棒,上面釘上長釘,有些士兵還別出心裁地在木棒上釘上炮彈皮或者纏繞上鐵絲網增加質量,用得好的話甚至可以鑿穿鋼盔!士兵們甚至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戰壕突襲"戰術,即在夜間,挑選一些精幹計程車兵,手持戰壕棒,偷偷穿越戰壕對峙間的無人區,剪開鐵絲網後滲透敵人的戰壕,在黑暗、狹小的戰壕內使用戰壕棒猛打亂打,發揮極大的威力出奇制勝,奪取使用常規戰術需要大量鮮血才獲得的陣地。在遊戲《戰地一》中,就有一種兵種還原了歷史,戰壕奇兵,配備防毒面具、左輪手槍、手雷和戰壕棒,近戰中一錘一個小朋友,發揮極大的威力。
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這次我方的戰士使用的狼牙棒應該也是類似戰壕棒,採取類似的工藝自制而成,畢竟我方戰士一直具備善於動手、敢於肉搏見紅的傳統藝能,眾所周知,印度在歷史上自從孔雀王朝之後,一直處於四分五裂、被動挨打的境地,波斯人、突厥人、阿富汗人隨隨便便都能虐虐印度,即使是像巴布林這種中亞混不下去、一度只剩下幾百人的殘兵敗將的喪家之犬,都能召集一幫亡命之徒殺進印度,居然開創了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莫臥兒帝國。印度由一個地理概念變成一個民族國家,還得"感謝"英國人,而且印度人一直有食素的"優良傳統",長期食素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君不見各大體育賽事,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幾乎沒有獲得任何獎牌,如我們之前所述,狼牙棒使用需要比較大的力氣,否則笨重的狼牙棒遠不如輕便的刀劍靈活,以印度士兵的營養水平,怕是即使裝備了狼牙棒,也依舊被我軍吊打。
在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中,印度在紙面上擁有對我方兵員、裝備的優勢,何況還是主場作戰,然而我軍與印軍交手後,評價為"還不如國民黨軍能打",在一次戰鬥中,我方四名戰士龐國興、王世軍、冉福林、周文軒不慎迷路進入敵軍後方,四人商量後組成臨時戰鬥小組,竟然擊潰敵人一個炮兵營,奪取敵方兩個炮兵陣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敵軍居然還是印軍的"王牌部隊"——完全由印度最驍勇的民族錫克人組成的第四師,事後,龐國興在接受表彰作報告時,留下了名言:"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因此,對於印軍妄圖"華山論劍"一決高下,我們只能回答:"你大爺還是你大爺,修煉十年再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