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愛人都985大學畢業,10歲女兒學習很差……”掌握方法最重要
很多人可能認為家長讀書的時候學習成績優秀,孩子也會比較優秀,這是一個誤區;即使就算智力和優良基因能夠被遺傳,那麼它也不一定就是體現在學習方面。家長都是985大學畢業說明家長的智力發育、個人主觀能動性發揮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孩子學習成績差,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比的基礎上,找到方法最關鍵。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這句話雖然是講述的一種現象,卻也有認識的侷限性,它過於誇大遺傳、天性的作用而忽略的後天學習養成的重要性。如果說孩子的個人學習能力都是取決於父母,那麼重點學校、名校畢業的家長豈不都是生高智商、高能力的孩子,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民豈不只能生碌碌無為的後代?這樣顯然是不成立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主要還是在於教育的方法和學習的態度,跟父母的學歷基本無關。
其實我個人一直不喜歡以“學渣”去形容那麼小的孩子,當然了“學渣”並不是貶義詞也不是褒義詞,但是過早的給孩子貼上“學霸”“學渣”這樣的標籤,是很不利於培養孩子自信和謙虛的。為什麼孩子的成績差?可能平時學習過程中沒有問題,但是應試心理上有什麼問題;有或者是確實沒興趣學、沒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導致的考試成績不好,這些都是需要家長和老師多去觀察與思考的問題。
客觀的說,只要是健康的孩子,就基本不會無緣無故的學習成績差。當我們找到了成績不好的原因以後,就一項一項的整理出來、再從“主要到次要”“可行性有大到小”2個角度去排列好順序。接下來就是實施改善的計劃了,必要時候家長要多向任課老師溝通請教,個人學歷與專業性也並不一定成正比的關係。每天、每週有針對性的輔導,然後是階段性的考核測試;如果孩子的成績有進步再繼續下一階段的輔導計劃。
10歲的小學生,想要她多懂事是不現實的,這個年齡段只是個孩子。在兒童心理學以及《世界兒童權利公約》裡都將低於18週歲的群體定義為兒童,根據心理發育成熟的特點,6~12週歲的孩子都屬於學齡初期,也可以理解為“童年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只是在語言、行動能力上比較好,心智尚未成熟,還是好動、貪玩的年齡段。不宜過於要求學習成績,只要注重培養好學習興趣和個人愛好就可以了,以免重蹈“傷仲永”的舊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