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階的貴族家庭教育,與錢無關,與你有關
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富人都在用窮養的方式,教育子女;而窮人卻都喜歡用富養的方式,教育子女。
富人都在用窮養的方式,教育子女
● 窮遊
陳美齡,上世紀80年代著名女歌星,老公自己開了家律師事務所,典型的富人家庭。但他們教養孩子,喜歡用窮養的方式。
比如親子旅遊,他們習慣帶孩子去窮遊。陳美齡說:“我老公習慣把零錢存起來,然後就用那個一塊一塊的零錢,帶孩子去旅行。
零錢肯定是不多的,所以他們沒辦法住好的酒店;出行只能靠公交車,有時候錢不夠,只能走路;飯只能吃最便宜的,有時候甚至還要餓肚子。
可是,就是這樣,我的孩子們還是很喜歡和爸爸一起去這樣窮遊。孩子們覺得像是冒險一樣。”
● 限制玩具
前央視著名主持人、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老師,曾分享過他,他幾乎沒有給孩子買過玩具,家裡的玩具都是親戚朋友送的。而且他在家裡還要現在孩子玩玩具:一次只能玩一種,其他都收起來;隔幾天才能換一種玩具。
● 限制手機,ipad
比爾蓋茨曾公開表示,他限制孩子玩手機,孩子必須到14歲,才會給她買第一部手機。他的大女兒曾公開抱怨:“其他孩子都有手機,我是唯一一個沒有手機的人,這令人很尷尬。”
喬布斯同樣如此。是他一手創造了蘋果和iPad,但他卻不讓自己的孩子玩iPhone和iPad。
窮人喜歡用富養的方式,教育子女
而與之相反的是,在我們身邊,經常能看到普通的工薪階層家長,喜歡用富養的方式教育子女。
● 再苦不能苦孩子
帶孩子出去旅遊,一定要住最好的,吃最好的。美名其曰:不能苦了孩子。難得帶孩子出去玩,肯定要讓孩子好好放鬆放鬆,享受享受。
● 想要什麼給買什麼
家裡已經一堆玩具了,只要孩子開口要,就給買;包括吃的,喝的,即使是垃圾食品,也毫不限制的給孩子買。
● 把孩子丟給手機、iPad
坐公交車,坐動車,經常能看到家長自己拿著手機刷刷刷,孩子坐在旁邊拿著ipad玩玩玩。
為什麼窮人都喜歡用富養的方式教育子女?
從心理學角度,很容易分析出原因:彌補童年的缺失。
因為我們窮人從小的生活物資條件, 非常艱苦,沒有旅行過,沒有玩具,甚至沒有娛樂。所以我們長大過程中,多多少少心理都有點怨氣:等我當父母了,我肯定不這樣對待我的孩子。
所以,當他們當了家長,就在物質上儘量滿足孩子。
其實,
這與其說這是愛孩子的表現,不如說是:家長為了滿足自己的童年缺失。
這,說明了我們很多人,骨子裡還沒有真正的脫貧。
為什麼富人喜歡用窮養的方式?
而富人沒有這樣的心理障礙,而且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育兒知識,關心孩子成長,所以他們知道,最高階的貴族家庭教育目標只有兩個: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勇氣。
● 自信來源:
一個孩子的自信來源, 不靠錢,不來自物質的優越性,因為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經過大量研究,發現:
錢,除了增加孩子的物慾和虛榮心外,幾乎沒有任何好處!
一個孩子的自信,來自於父母的放手。
心理學上,自信的概念是: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
說得白話點,就是:
一個人,相信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能夠很好的解決問題。
這樣的自信如何培養?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家長的“窮養”,懂得放手:
孩子與人出現矛盾,家長別急著去阻止,一定要忍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矛盾——自信,來源於一次次解決矛盾的經驗。
孩子搭積木失敗了,孩子作業不會做了等,家長都別急著去指導孩子,一定要忍住,改掉“好為人師”的毛病,讓孩子自己去研究、去思考——自信,來源於一次次克服困難的成就感。
那麼留個思考題:
窮遊,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的?
● 勇氣來源:
勇氣,不來源於在遊戲中打打殺殺。
勇氣,同樣來源於“窮養”,讓孩子去大膽嘗試。
鼓勵孩子早點分床睡,鼓勵孩子去爬高高、去挑戰害怕的事情,鼓勵孩子去維護自己的權益(例如玩具被人搶時,鼓勵他勇敢的搶回來),鼓勵孩子去挑戰父母的權威(父母做錯事時,可以指正;父母給的建議不滿意時,可以溝通交流;前提是父母要和孩子良性溝通,不能打不能罵)。
所以,最高階的貴族家庭教育,真的與錢無關,只與你有關。
前面我們說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2個指標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勇氣。
跟錢有關嗎?都跟錢無關,都是靠父母日常的引導和放手,更多的時候,甚至要靠“窮養”的方式。
是的,
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勇氣,才是最高階的家庭教育,與錢無關,與你有關。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