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育兒大玩家,今天和大家探討的話題是善良。在生活中我也相信很多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學會善待別人,做個善良替他人著想的孩子。可是最近發生在大玩家身邊的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事情是這樣的,我十歲的小侄子喜歡帶玩具去學校裡玩,可是每次玩具帶到學校回家就再也見不著了。於是我們便詢問玩具都去哪兒了?小侄子答道玩具給同學拿去玩了。可是怎麼有借去玩的不還呢?於是我們便到班裡問了他的同學,原來是班裡有的刺頭搶了他的玩具,而我的小侄子卻以為那是分享給別人一起玩。所以一味的教育孩子善良對人,樂於分享,這真的完全對嗎?
在大玩家看來,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孩子保持善良,樂於分享是對的。可是這也是有限度的,但是遺憾的是很多家長沒有把握好這個限度。很多孩子在學校都遭受著校園暴力,但是他們卻並不覺得。就拿我的小侄子而言,東西被別人搶去了,他卻是以為在和別人分享。所以單純的教導孩子善良,樂於分享,可能會讓孩子迷失其中,分不清自己真的分享還是被欺負了。大玩家也是經過深刻的思考,給大家提出些許我的建議,希望對大家育兒有所幫助。
首先必須讓孩子明確對錯,很多時候家長教育孩子善良是不分場合,不分對錯的,這也是導致孩子迷失其中的重要原因。有次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群小偷進屋偷東西,給了孩子糖果,請求孩子幫助他們在門口望風,而孩子卻傻傻的真的在幫他望風,而沒有選擇去報警。所以讓孩子明確是非對錯是首要的,善良是有限度的,對於對的事、好的人,給予善良是應該的,對於不對的事、壞的人,善良絕對不是能夠給予他們的。那麼說到這裡,有的家長可能會問我是不是對於孩子善意的行為都應該制止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孩子的善意行為可能是他們的本能,如果家長打斷了他們善意的行為,那很有可能會扼殺孩子的天性。所以在制止孩子做某些善意行為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思前想後,做到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