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太極拳之難2--難在“要放的下東西”

淺議太極拳之“難”(二)

第二難:難在“要放的下東西”

所謂“放得下東西”,也可以說是“扔得了東西”,“捨得下東西”。

為什麼說這又是一個“難”呢?以我們正常的思維來說,任何的學習都是一種不斷的增添、不斷的積累、不斷的前進的過程,而絕大多數武術功夫的習練也都是增強力量、增強速度、加強變化能力等的訓練過程,使得人體的力量和變化能力不斷的得以提升,所以叫“為學日益”。

即在自身現有的水平和能力上,透過學習和不斷的自身打造,使自身現有的水平和能力得以不斷的提高和加強,最終逐步超越一般人的水平和能力,就叫“有了功夫”。

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正向思維過程了,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學習和提高的過程了,所以,絕大多數的運動,包括絕大多數的武術功夫的習練,方式方法可能千差萬別,但最終的目標則都是在人身的體能、速度、變化等能力的提高和超越上下功夫。

然而,真正的太極拳功夫的修煉,則與以上之思維模式及行為模式恰恰相反,這種“相反”不是一兩種方式不同的區域性之“反”,而是整個過程完全相反的“大逆之反”,“反”得讓我們用以上正常的思維居然看不懂、想不通,更是在行為上無法接受了。

我們的前輩在描述太極拳的習練要領時不斷強調:練太極拳要“松”,要透徹的松,“松、松、松,太極功”,哪裡不松都不行。

但眾所周知的是,人體的力量是靠肌肉的緊張、骨骼的支撐、韌帶的拉伸產生的,而在渾身鬆弛的狀態下,這些力量是不斷減小的,沒有了力量,怎麼還能稱得上是以技擊為核心的武術功夫呢?

經常和一些習練太極拳多年的朋友探討時,大家都有太多的疑惑,先輩總說“太極拳功夫就是松出來的,一鬆就打人”,而自身習練太極拳多年的感覺都是“一鬆準捱打”。

所以,縱觀當今太極拳習練的現狀,練起拳來大家都是在講松,但真正推起手來哪個還能松?哪個還敢松?真的是“一鬆準捱打”。

所以,現在練推手的基本不練拳,練拳架的基本不推手,好像這兩個東西根本不搭界,至於前輩們“太極功夫是拳架中練出來的”之說,估計目前已經很少有人相信了。

難道我們的太極前輩們流傳下來的練功方法真的錯了嗎?難道對太極拳功夫那些神奇效果的描述真的是天方夜譚的玄虛故事嗎?還是當今我們對太極拳修煉的理解產生了偏差和問題?

實際上,就是太極拳習練過程中的這個“第二難”,難住了我們。

老子《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太極拳是“道功拳”,是根於“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的思想基礎上產生的,“太極者,無極而生”,所以,太極拳功夫習練,不是“益”而是先要“損”,不會是“長,而是先要“消”,不是“生有”,而是先要“萬有歸無”。

如何“損”,如何“消”,如何“歸無”呢?

那就是要把你現在有的、現在認為有用的、現在認為好的東西,一股腦的統統不用了,統統減掉,統統扔掉,統統不要了。

所以,別人練力量,太極拳不讓你用力量,還要透過放鬆減你現在的力量;

別人練變化技巧,太極拳讓你“不變”,以不變應萬變;

別人練速度“快”,太極拳偏偏讓你練“慢”,告訴你“慢到十分,功夫就靈到十分”。

活生生的讓我們把自身現有的,現在為之依託和驕傲的自身能力往回練,向下減,最終徹底捨棄、扔掉。這種事情誰想得通、受得了啊?

但是,真正的太極拳的修煉就是這樣一個“殘酷”的過程,所以,太極拳習練的過程又叫“脫胎換骨”的過程,是一個“退去舊東西,生長新東西”的過程,隨著我們努力將現在認知的這些外在力量,外在變化和外在速度等不斷減弱、不斷退去,一種我們現在從未感知的內在力量、內在變化和內在速度悄然的生長了,漸漸的壯大了,不知不覺的替代了我們原來的那些東西,這時你會“豁然開朗”了,你會真切的感知到什麼是“脫胎換骨”的比喻了,你也就是真正進入太極拳的“懂勁”階段了。

但就是這樣一個“放得下、捨得了、扔的掉”的過程。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真的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

“萬有歸無”,說起來容易,真正向“無”歸的過程中,很多人就走不下去了,所以,習練真正的太極拳,能真正“放得下東西”又是一道難關。

文/太極觀真康偉

此文發於《中華武術》2016年第2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52 字。

轉載請註明: 淺議太極拳之難2--難在“要放的下東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