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資興市:“綠色寶庫”聚強勁動力

由 忻素芹 釋出於 綜合

這段時間,隨著餐飲業的陸續回暖,位於資興市的青島啤酒郴州有限公司迎來了一波銷售旺季。4月25日,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東江湖作為地表I類水,好水出好啤。今年1季度雖受疫情影響,但實現銷售收入5910餘萬元,同比增長2.56%。

為做好水文章,該公司去年投資建設的易拉罐蘇打水生產線,今年4月底可試機生產。因為純淨的東江湖而落戶資興,又因為這湖好水擴建生產線,點水成金的故事在青啤郴州公司不斷上演。

位於資興市的東江湖不僅是生態之湖,也是聚寶之盆,讓資興連續多年躋身全省經濟十強縣,也滋潤出了資興這個中部經濟百強縣,這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該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重要成果。去年11月,該市被生態環境部授牌命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我省目前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

堅守“綠色理念”,先後拒絕600多億元投資

資興市委、市政府把保護好東江湖作為“最大政績”,舉全市之力推進東江湖保護“一號工程”。市委書記黃崢嶸說,東江湖是資興的母親湖,也是資興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優勢,決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為此,該市在省人大常委會頒佈施行《湖南省東江湖水環境保護條例》的基礎上,組織編制了《東江湖流域水環境保護規劃》等一系列保護優先政策和管理制度。“透過制度化的建設,全市構建了縣、鄉、村縱向到底、市直各部門橫向到邊的東江湖保護工作推進機制。”郴州市東江湖水環境保護局局長黃賓說,資興市將東江湖保護工作任務納入到了各相關鄉鎮和市直單位年度綜合績效考核重要內容。

去年3月,廣東某企業在多地選址對比後,擬在資興市投資10億元建一個色料專案,每年稅收不低於6000萬元,但因為專案不符合東江湖流域保護規劃,被資興市經開區婉拒了。今年疫情防控期間,也有多家有色金屬上下游企業表示想入駐資興,都被當地黨委政府婉拒。

“這些年,我們堅守綠色發展理念,嚴把專案准入關,先後否決不符合環保政策的專案投資超過600億元。”黃崢嶸告訴記者,該市還保護性退出流域所有礦山企業,所轄17家合法礦山企業到2014年已全部實現保護性退出。

呵護“綠色寶庫”,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草”

資興市在東江湖流域積極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新路徑。

在東江湖北側的資興市興寧鎮,杭溪河入湖河口溼地,草豐水美,野鳥棲息,一派溼地生態美景。這樣的溼地,目前在東江湖共建設了5處。專家介紹,打造洲灘溼地、湖濱緩衝溼地,可以讓杭溪河等流入東江湖的水得到天然過濾、淨化。

而這,就是資興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一個縮影。資興市委副書記、市長羅成輝介紹,該模式將林草植被恢復與田溪河湖水系綜合治理統籌規劃、同步推進,相繼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船舶汙染整治、畜禽養殖汙染防治、環湖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網箱養殖退出,截斷外源汙染、清除內源汙染,並實施林草植被恢復及飲用水源保護等工程,流域內田溪河湖水系得到全面治理。

如萬口網箱和萬頭生豬退養,極大消除了東江湖環境汙染隱患。同時,透過淘汰老舊船舶170多艘,給所有營運船舶加裝汙水儲存櫃,實現船舶汙水零排放;推行液化天然氣燃料動力,控制了汙染源,每年可消減化學需氧量3400多噸、氮646噸、氨氮494噸、磷56噸。目前,東江湖出湖水質穩定保持地表水I類,其綜合治理模式被國家水利部門在全國推廣。

發展“綠色產業”,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為將東江湖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資興市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水元素,做活可持續發展的水文章,大力發展生態種養、生態旅遊、生態食品等與水相關的特色產業。

東江湖畔的清江鎮青草村,果農李志華正忙著給剛開花的蜜橘樹抹梢、疏花。他說,當地連片10萬畝的清江蜜橘都是引用東江湖水進行灌溉,病蟲害都是100%綠色防控,不僅銷路好,價格也年年水漲船高。在清江,每年光賣蜜橘收入10萬元以上的種植戶一大把,收入20萬元以上的也不少。

好水出好果,也出好景。依託美麗的東江湖,資興市全面實施“旅遊 ”工程。近5年來,全市旅遊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兩項指標平均每年增長24%以上,旅遊經濟佔全市GDP比重達18.4%。

利用東江湖年徑流量22.8億立方米的冷水資源,該市還在東江灣建設了能容納20萬個機架、500萬臺伺服器及1000家以上網際網路企業的大資料產業園。現有中國電信等30餘家公司入駐或簽約,總投資達220億元,到2025年,園區預計實現產值100億元、稅收12億元。

大資料也是郴州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的一個重大產業。作為全省的大資料中心,資興的東江湖大資料產業園得到了“湘十條”的重點支援。今年資興市將搶抓國家新基建機遇,完成園區增量配電、中心能源站、易信科技等專案的建設,打造5G智慧小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據專家測算,目前東江湖流域生態資產總價值已增至2430餘億元,資興擁有了一座巨大的“生態富礦”。(記者 白培生 李秉鈞 通訊員 朱孝榮 謝東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