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眾籌撫養費引發社會關注 生育權能不能與婚姻脫離?

  男子眾籌撫養費引發社會關注 生育權能不能與婚姻脫離?

   在中國,不婚思想逐漸流行,未婚生子現象增多。兩個非典型的男女,以眾籌社會撫養費的方式,試圖引發人們從制度層面來關注:生育權能不能與婚姻脫離?我們不下結論。

  分手後他們決定:生下孩子,不要婚姻。他們認為,比起形同虛設的婚姻,給予愛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男子眾籌撫養費引發社會關注 生育權能不能與婚姻脫離?

男子眾籌撫養費引發社會關注 生育權能不能與婚姻脫離?

  他們借眾籌社會撫養費,“向這個社會”提問:為什麼不結婚生孩子就要面臨這麼多的制度障礙?

  “生育權確實不應該跟婚姻綁架在一起,但撫養孩子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首先,你的生活絕對不會和從前一樣。”

  2015年7月7日晚上9點,沈博倫結束了在上海的一個節目拍攝,回到位於北京的吳霞家中。這裡是他最近一兩個月的臨時落腳地。

  15天前,他和吳霞的孩子剛剛出生,正趕上父親節;但5個多月前,當吳霞懷孕17周時,他們分手了。

  兩個人商量後的結果是:

  孩子生下來,一起養。

  結婚?NO!

  他們認為,生育和婚姻是獨立的兩件事。婚姻只與感情有關,不愛了就沒必要在一起;孩子也不一定非要在個“完滿”的家庭里長大。如果兩個人都能給孩子愛,將比形同虛設的婚姻更利於孩子成長。

  但沒有婚姻,現實中的麻煩大了。

  根據北京市的有關規定,單身狀態的吳霞無法享受生育保險。要想給孩子上戶口,必須提交沈博倫和孩子的親子鑑定;即便兩人都是第一胎,也必須繳納社會撫養費。

  他們在網上發起了眾籌,但很快被下架,伴隨著激烈的爭議。

  眾籌,“順帶讓大家討論一下制度”

  26歲的沈博倫是個極度追求自由的人,他反感包括婚姻在內的一切制度,認為那都是對人的束縛。甚至身份證過期很久了,也一直沒有去換。

  最近因為孩子辦出生證明,必須提供父親的有效身份證,他才回了一趟上海,順便受邀參加了一個電視節目。

  6月21日,孩子出生當天,沈博倫和吳霞在網上發起了一個社會撫養費的網路眾籌,希望每人捐10元錢,幫他們把這筆約四萬元的費用交了,引發了很多媒體關注。

  這筆費用雖不算太多,對沈博倫來說也是壓力。這個年輕人的工作經歷可謂相當“自我”。

  2012年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後,他先去了一家外企做活動策劃,一年後離職。除了對收入不滿意,理由還有,他覺得都是在為公司的利益服務,沒有自身的價值。

  隨後,他發起了一個名為“+box”的專案,意為“跳出盒子”。他挑選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個一、二線城市遊歷,帶著攝像機,在每個城市收集100個年輕人最想問世界的一個問題,做成影片後參加展覽。專案的費用主要來自網路籌款。沒有盈利。至於個人生計,只靠打零工維持,幫別人拍拍片子之類。

  沈博倫倒也不是完全無力支付社會撫養費,而是不想交這個錢—他覺得不公平。“我們都是第一胎,生育保險什麼的也都享受不了,住院、養孩子的錢都是自己花的,根本沒用社會撫養。”

  他和吳霞及朋友們商量了一下,“那不行就眾籌吧”。

  錢也不是主要的目的。這次眾籌確定的額度是,每份10元。“比如雙方的家長看到了,一人一萬就籌滿了,(眾籌)就下線了,那就沒意義了。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看到和關注這個事兒。”

  “順便讓大家討論下這個制度。”他“向這個社會”提了兩個問題:社會撫養費合理嗎?為什麼不結婚生孩子就要面臨這麼多的制度障礙?

  在沈博倫看來,提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意味著質疑和反思,是當代年輕人改變生活狀態的必經之路,也是付諸實際行動做出改變的先決條件。

  沈博倫和吳霞共同的朋友隨易(化名)並不感到意外,這確實像是沈博倫幹出來的事兒。“他是一個意識先行的人,覺得意識先改變了,制度才會改變。有時候我覺得他把自己的生活當做一個作品,都是觀察和實驗的物件。”

  隨易以前當過記者。他幫沈博倫和吳霞寫了眾籌的文案,讓這個故事能夠更有感染力。“開始他們寫的那個比較像論文。”

  在最終的版本中,吳霞和沈博倫就未婚生子是否對孩子不公平的回答是:如果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兩個人對孩子的愛,這一切就是公平的。與其把精力放在維護一個“家”的公眾形象上,倒不如仔細想想如何把自己投入到更熱愛的生活中去,讓孩子感受生活本身的希望。

  他們說:“我們非常理解大多數人本能般地保護家的行為,但我們之間的選擇,並不應該影響我們各自對孩子的情感,我們更沒有資格去剝奪TA的生命。”

  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質疑他們不負責任:你們連社會撫養費都要眾籌,將來怎麼能養好這個孩子?

  6月28日,沈博倫發起了一次“我想和你談談”的線下活動,希望能夠和大家聊聊關於未婚生子,關於家庭、婚姻、責任和自由的邊界,可惜效果並不理想。

  “我那天過去的時候,對自己身份的定位是90%的公民,10%的孩子父親。主要是想討論下制度層面的問題,結果來的人基本上在制度問題上都是支援我們的,沒有什麼討論的必要。大家主要關心是我們生活上的問題,比如將來怎麼養孩子。”這讓沈博倫感到有些索然無味。

  這一充滿爭議性的眾籌專案也在上線16小時內就被網站下架,已經籌集的一萬多元被系統自動退回。沈博倫只得將專案轉到自己的微信公眾號“Nerd的Nerb”上重發。截至7月15日,籌款額為21320元。

  錢籌不夠怎麼辦?兩人沒有明確的答案,但都認為不是個問題。

  吳霞說,她家在北京也有房子,自己在做教育專案創業,“經濟上我也能承擔”。

  撫養,“單身媽媽在國外很常見”

  眾籌事件引起輿論關注後,很多人對吳霞表示了同情,這讓她覺得有必要出來說幾句話,“這也是我自己的選擇。單身媽媽在國外很常見,我不想被塑造成一個被拋棄的可憐形象。”

  比沈博倫大六歲的吳霞一樣的不安分:她考上北京大學,肄業轉學去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畢業後在美國做精算工作,後來又去西北大學讀了一個MBA—那是美國最好的商學院之一,然後回國創業。

  沈博倫不想讓吳霞兜底,但也不願意接受父母的資助。他認為父母的錢和自己沒有關係。

  吳霞懷孕後,兩人卻不結婚,沈博倫的父母表示了強烈不滿。爭吵之後,沈博倫和父母這半年都沒怎麼聯絡。

  但沈博倫知道,他的父母和爺爺還是給了吳霞些錢,“因為知道給我我也不會要。反正是為了孩子嘛,我也就沒再攔。”

  眾籌專案上線後,沈博倫的父親也捐了10塊錢,理由是“為了表示對生命的尊重”。

  沈博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不會因為以後要養孩子,就停下現在的專案,去找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在他看來,養孩子其實不需要太多錢,有些東西不買的話也可以自己做。

  他們之間很少談錢,也沒有約定每月定額的撫養費。因為沈博倫覺得會很難看,也沒有意義。他不喜歡法律上的責任,認為對孩子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道德責任。對孩子的愛和錢沒什麼關係,掙得多就多給,掙得少就少給,不應該有勉強。

  “沒錢的話我可以多付出時間,陪伴他成長,這也很重要。”沈博倫說。

  這樣的態度為他招致了很多批評。和之前分手的決定一樣,被認為是不成熟和不負責任。據隨易介紹,他們的一個朋友們的微信群中,有幾個女生就因為看不慣沈博倫的行為憤而退群。

  吳霞卻為沈博倫辯解,她認為是否成熟要取決於如何定義這個詞,沈博倫的選擇背後有自己嚴密的思維體系,而且他現在做的專案也很有意義。

  “他還是很愛這個孩子的。像我以前是學金融的,很多同學可能孩子出生後爸爸都沒怎麼抱過他(她)。可能沈博倫這半個月陪孩子的時間比有的人一年還要長。”吳霞說。

  目前,沈博倫暫時住在吳霞家。兩個人帶孩子的時間基本一人一半,每天12小時。沈博倫主要管晚上,需要吃奶時,就送過去,或者叫吳霞過來。

  在外地工作的吳媽媽這段時間也回到北京,但主要是照顧女兒,不負責管孩子。三個人每人一間房。

  第一週的時候,沈博倫基本上半夜都只能睡個四個小時,白天補覺,但好像也沒有過多地影響生活。

  “她吃完了就給她拍嗝,踏實了就給她睡覺,拉屎了就換個尿布,醒了再去喝奶,差不多就是這樣。除了每天凌晨1點到3點的階段都會有長時間的哭鬧折騰外,其他時候都挺乖的,掌握了一些規律後,其實總體來說也很輕鬆。”沈博倫寫道。

  吳霞對沈博倫的表現這樣評價:“有些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事情,比如換身份證,對他來說就是個問題,但為了孩子也去做了。照顧孩子、陪孩子玩兒這樣有些人做起來很難的事情,他可能很自然地就能做好。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你很難說他就是不負責任。”

  她也能看到沈博倫為孩子所做的一些妥協,比如現在住在她家,對他來說就很不舒服。吳媽媽和沈博倫很少直接交談,都是吳霞傳話,兩邊安慰。

  婚姻,重要嗎,真的不重要嗎?

  當戀愛來臨時,沈博倫和吳霞一度都認為找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懷著喜悅開始了造人大計。

  他們原本都有不結婚的打算。

  沈博倫覺得,愛情不應該勉強,喜歡了就在一起,不喜歡了就應該分開。需要經過妥協和堅持才能繼續的關係不值得追求。而婚姻的意義就在於兩個人決定要永遠在一起,在他看來只是一種束縛。

  這種對自由的偏執也體現在他對孩子教育的態度上。沈博倫認為孩子一生下來就有自由意志,應該儘可能地給她選擇的自由。比如跟爸爸姓還是跟媽媽姓,他曾以為可以讓她透過轉身的方向來決定。

  吳霞認同愛情是兩個人在一起的唯一理由,結婚沒必要湊合或勉強。不過她也相信,會有兩個人能夠因為一直相愛而結婚,只是不知能否遇得到。吳霞甚至還曾認真考慮過做單身媽媽的可能,就算不結婚,也要自己生個孩子。她以為這不是問題。

  意外的是,孩子突然降臨。更意外的是,他們的感情這時破裂了。

  “女性孕期因為激素的影響,會天然的有築巢的傾向。所以那段時間,我也感到特別地需要關懷和安全感。”這樣的心態,讓她和追求自由的沈博倫之間衝突增多,並最終分手。

  在隨易看來,吳霞雖然有過長期在國外留學和工作的經歷,是個性格上很獨立、很“牛逼”的女孩兒。但真的涉及婚姻和感情,還是比較傳統。

  “他們曾經有過一個共同的微信公眾號,寫些東西發給朋友們看,是吳霞申請的。但分手之後,吳霞也沒有取消沈博倫對賬號的管理權,直到後來知道他有了新的女朋友。所以我們都覺得,吳霞應該是想過複合的,她還是想結婚,雖然她自己可能不會承認。”隨易說。

  對此,吳霞的描述是,“理智與情感,腦子裡兩個小孩兒在打架”。一方面是自己的獨立意識,認為生育權和婚姻沒有關係,這是自己的選擇;另一方面,又很難控制情緒和情感上的期待。

  得知沈博倫有了新女朋友的時候,她一度情緒崩潰,兩天內瘦了4斤,後來才慢慢平復,開始祝福他們。並在公眾號中向沈博倫道歉,希望大家不要去用道德綁架他。

  對於單身媽媽,她後來的總結是,必須做好兩方面的準備,一是有獨立撫養孩子的經濟實力,二是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

  吳霞的選擇得到很多網友的支援,特別是女權主義者們。一個最重要的理由是,很多人對婚姻沒有太多信心,但覺得可能要有一個孩子,她們希望得到公平對待。

  社會學家李銀河曾撰文指出,婚姻制度在很多國家已呈衰落之勢,出現了相當大比例的不婚人群,北歐佔五成,日本佔四成,法國、美國佔三成,最極端的匈牙利,只有12%的人選擇結婚。

  在中國,離婚率也已連續12年上升。根據民政部公佈的資料,2014年全國共辦理離婚367.3萬對,當年結婚1306.7萬對。每三對半人結婚的同時,就有一對離婚。

  與此同時,抱著不婚主義的年輕人在中國逐年增多,而當他們選擇只要孩子不要婚姻,要面對的,將是與婚姻、戶口、計劃生育等一系列法律及制度的衝突。

  “比起父母雙全和婚姻,關懷、尊重、愛和經濟保證才是對孩子真正有幫助的。不應該讓兒童在未婚生、離異等問題上遭遇不平等。單身媽媽撫養孩子本就不易,社會撫養費無疑是雪上加霜,這會讓孩子的幸福成長變得更加困難。相反,社會本應提供更多的保障,因為孩子是國家的未來。”研究兒童發展的心理學在讀博士柯晗說。

  在她看來,單身媽媽上戶口時要求提供父親的親子鑑定,強調的其實是父親對孩子的認可,並不關心孩子是不是在婚姻中成長。因為辦個假結婚,結後馬上離就能規避這個問題,但這樣只會帶來黑戶或欺騙。

  不過,在支援單身媽媽的同時,柯晗也對沈博倫和吳霞的選擇有所保留,認為他們在撫養孩子的問題上準備得不夠充分,特別是沈博倫,很多地方不夠負責。

  “生育權確實不應該跟婚姻綁架在一起,但撫養孩子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單身媽媽比正常家庭要難得多,事前必須有成熟的思想準備,首先,你的生活絕對不會和從前一樣。”柯晗說。

  對此,沈博倫和吳霞的看法是,人生本來充滿不確定,沒必要考慮那麼多,“我們都很期待和孩子一起經歷這些改變。”

  兩個人商量後的結果是:

  孩子生下來,一起養。

  結婚?NO!

  他們認為,生育和婚姻是獨立的兩件事。婚姻只與感情有關,不愛了就沒必要在一起;孩子也不一定非要在個“完滿”的家庭里長大。如果兩個人都能給孩子愛,將比形同虛設的婚姻更利於孩子成長。

  但沒有婚姻,現實中的麻煩大了。

  根據北京市的有關規定,單身狀態的吳霞無法享受生育保險。要想給孩子上戶口,必須提交沈博倫和孩子的親子鑑定;即便兩人都是第一胎,也必須繳納社會撫養費。

  他們在網上發起了眾籌,但很快被下架,伴隨著激烈的爭議。

  眾籌,“順帶讓大家討論一下制度”

  26歲的沈博倫是個極度追求自由的人,他反感包括婚姻在內的一切制度,認為那都是對人的束縛。甚至身份證過期很久了,也一直沒有去換。

  最近因為孩子辦出生證明,必須提供父親的有效身份證,他才回了一趟上海,順便受邀參加了一個電視節目。

  6月21日,孩子出生當天,沈博倫和吳霞在網上發起了一個社會撫養費的網路眾籌,希望每人捐10元錢,幫他們把這筆約四萬元的費用交了,引發了很多媒體關注。

  這筆費用雖不算太多,對沈博倫來說也是壓力。這個年輕人的工作經歷可謂相當“自我”。

  2012年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後,他先去了一家外企做活動策劃,一年後離職。除了對收入不滿意,理由還有,他覺得都是在為公司的利益服務,沒有自身的價值。

  隨後,他發起了一個名為“+box”的專案,意為“跳出盒子”。他挑選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個一、二線城市遊歷,帶著攝像機,在每個城市收集100個年輕人最想問世界的一個問題,做成影片後參加展覽。專案的費用主要來自網路籌款。沒有盈利。至於個人生計,只靠打零工維持,幫別人拍拍片子之類。

  沈博倫倒也不是完全無力支付社會撫養費,而是不想交這個錢—他覺得不公平。“我們都是第一胎,生育保險什麼的也都享受不了,住院、養孩子的錢都是自己花的,根本沒用社會撫養。”

  他和吳霞及朋友們商量了一下,“那不行就眾籌吧”。

  錢也不是主要的目的。這次眾籌確定的額度是,每份10元。“比如雙方的家長看到了,一人一萬就籌滿了,(眾籌)就下線了,那就沒意義了。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看到和關注這個事兒。”

  “順便讓大家討論下這個制度。”他“向這個社會”提了兩個問題:社會撫養費合理嗎?為什麼不結婚生孩子就要面臨這麼多的制度障礙?

  在沈博倫看來,提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意味著質疑和反思,是當代年輕人改變生活狀態的必經之路,也是付諸實際行動做出改變的先決條件。

  沈博倫和吳霞共同的朋友隨易(化名)並不感到意外,這確實像是沈博倫幹出來的事兒。“他是一個意識先行的人,覺得意識先改變了,制度才會改變。有時候我覺得他把自己的生活當做一個作品,都是觀察和實驗的物件。”

  隨易以前當過記者。他幫沈博倫和吳霞寫了眾籌的文案,讓這個故事能夠更有感染力。“開始他們寫的那個比較像論文。”

  在最終的版本中,吳霞和沈博倫就未婚生子是否對孩子不公平的回答是:如果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兩個人對孩子的愛,這一切就是公平的。與其把精力放在維護一個“家”的公眾形象上,倒不如仔細想想如何把自己投入到更熱愛的生活中去,讓孩子感受生活本身的希望。

  他們說:“我們非常理解大多數人本能般地保護家的行為,但我們之間的選擇,並不應該影響我們各自對孩子的情感,我們更沒有資格去剝奪TA的生命。”

  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質疑他們不負責任:你們連社會撫養費都要眾籌,將來怎麼能養好這個孩子?

  6月28日,沈博倫發起了一次“我想和你談談”的線下活動,希望能夠和大家聊聊關於未婚生子,關於家庭、婚姻、責任和自由的邊界,可惜效果並不理想。

  “我那天過去的時候,對自己身份的定位是90%的公民,10%的孩子父親。主要是想討論下制度層面的問題,結果來的人基本上在制度問題上都是支援我們的,沒有什麼討論的必要。大家主要關心是我們生活上的問題,比如將來怎麼養孩子。”這讓沈博倫感到有些索然無味。

  這一充滿爭議性的眾籌專案也在上線16小時內就被網站下架,已經籌集的一萬多元被系統自動退回。沈博倫只得將專案轉到自己的微信公眾號“Nerd的Nerb”上重發。截至7月15日,籌款額為21320元。

  錢籌不夠怎麼辦?兩人沒有明確的答案,但都認為不是個問題。

  吳霞說,她家在北京也有房子,自己在做教育專案創業,“經濟上我也能承擔”。

  撫養,“單身媽媽在國外很常見”

  眾籌事件引起輿論關注後,很多人對吳霞表示了同情,這讓她覺得有必要出來說幾句話,“這也是我自己的選擇。單身媽媽在國外很常見,我不想被塑造成一個被拋棄的可憐形象。”

  比沈博倫大六歲的吳霞一樣的不安分:她考上北京大學,肄業轉學去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畢業後在美國做精算工作,後來又去西北大學讀了一個MBA—那是美國最好的商學院之一,然後回國創業。

  沈博倫不想讓吳霞兜底,但也不願意接受父母的資助。他認為父母的錢和自己沒有關係。

  吳霞懷孕後,兩人卻不結婚,沈博倫的父母表示了強烈不滿。爭吵之後,沈博倫和父母這半年都沒怎麼聯絡。

  但沈博倫知道,他的父母和爺爺還是給了吳霞些錢,“因為知道給我我也不會要。反正是為了孩子嘛,我也就沒再攔。”

  眾籌專案上線後,沈博倫的父親也捐了10塊錢,理由是“為了表示對生命的尊重”。

  沈博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不會因為以後要養孩子,就停下現在的專案,去找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在他看來,養孩子其實不需要太多錢,有些東西不買的話也可以自己做。

  他們之間很少談錢,也沒有約定每月定額的撫養費。因為沈博倫覺得會很難看,也沒有意義。他不喜歡法律上的責任,認為對孩子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道德責任。對孩子的愛和錢沒什麼關係,掙得多就多給,掙得少就少給,不應該有勉強。

  “沒錢的話我可以多付出時間,陪伴他成長,這也很重要。”沈博倫說。

  這樣的態度為他招致了很多批評。和之前分手的決定一樣,被認為是不成熟和不負責任。據隨易介紹,他們的一個朋友們的微信群中,有幾個女生就因為看不慣沈博倫的行為憤而退群。

  吳霞卻為沈博倫辯解,她認為是否成熟要取決於如何定義這個詞,沈博倫的選擇背後有自己嚴密的思維體系,而且他現在做的專案也很有意義。

  “他還是很愛這個孩子的。像我以前是學金融的,很多同學可能孩子出生後爸爸都沒怎麼抱過他(她)。可能沈博倫這半個月陪孩子的時間比有的人一年還要長。”吳霞說。

  目前,沈博倫暫時住在吳霞家。兩個人帶孩子的時間基本一人一半,每天12小時。沈博倫主要管晚上,需要吃奶時,就送過去,或者叫吳霞過來。

  在外地工作的吳媽媽這段時間也回到北京,但主要是照顧女兒,不負責管孩子。三個人每人一間房。

  第一週的時候,沈博倫基本上半夜都只能睡個四個小時,白天補覺,但好像也沒有過多地影響生活。

  “她吃完了就給她拍嗝,踏實了就給她睡覺,拉屎了就換個尿布,醒了再去喝奶,差不多就是這樣。除了每天凌晨1點到3點的階段都會有長時間的哭鬧折騰外,其他時候都挺乖的,掌握了一些規律後,其實總體來說也很輕鬆。”沈博倫寫道。

  吳霞對沈博倫的表現這樣評價:“有些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事情,比如換身份證,對他來說就是個問題,但為了孩子也去做了。照顧孩子、陪孩子玩兒這樣有些人做起來很難的事情,他可能很自然地就能做好。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你很難說他就是不負責任。”

  她也能看到沈博倫為孩子所做的一些妥協,比如現在住在她家,對他來說就很不舒服。吳媽媽和沈博倫很少直接交談,都是吳霞傳話,兩邊安慰。

  婚姻,重要嗎,真的不重要嗎?

  當戀愛來臨時,沈博倫和吳霞一度都認為找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懷著喜悅開始了造人大計。

  他們原本都有不結婚的打算。

  沈博倫覺得,愛情不應該勉強,喜歡了就在一起,不喜歡了就應該分開。需要經過妥協和堅持才能繼續的關係不值得追求。而婚姻的意義就在於兩個人決定要永遠在一起,在他看來只是一種束縛。

  這種對自由的偏執也體現在他對孩子教育的態度上。沈博倫認為孩子一生下來就有自由意志,應該儘可能地給她選擇的自由。比如跟爸爸姓還是跟媽媽姓,他曾以為可以讓她透過轉身的方向來決定。

  吳霞認同愛情是兩個人在一起的唯一理由,結婚沒必要湊合或勉強。不過她也相信,會有兩個人能夠因為一直相愛而結婚,只是不知能否遇得到。吳霞甚至還曾認真考慮過做單身媽媽的可能,就算不結婚,也要自己生個孩子。她以為這不是問題。

  意外的是,孩子突然降臨。更意外的是,他們的感情這時破裂了。

  “女性孕期因為激素的影響,會天然的有築巢的傾向。所以那段時間,我也感到特別地需要關懷和安全感。”這樣的心態,讓她和追求自由的沈博倫之間衝突增多,並最終分手。

  在隨易看來,吳霞雖然有過長期在國外留學和工作的經歷,是個性格上很獨立、很“牛逼”的女孩兒。但真的涉及婚姻和感情,還是比較傳統。

  “他們曾經有過一個共同的微信公眾號,寫些東西發給朋友們看,是吳霞申請的。但分手之後,吳霞也沒有取消沈博倫對賬號的管理權,直到後來知道他有了新的女朋友。所以我們都覺得,吳霞應該是想過複合的,她還是想結婚,雖然她自己可能不會承認。”隨易說。

  對此,吳霞的描述是,“理智與情感,腦子裡兩個小孩兒在打架”。一方面是自己的獨立意識,認為生育權和婚姻沒有關係,這是自己的選擇;另一方面,又很難控制情緒和情感上的期待。

  得知沈博倫有了新女朋友的時候,她一度情緒崩潰,兩天內瘦了4斤,後來才慢慢平復,開始祝福他們。並在公眾號中向沈博倫道歉,希望大家不要去用道德綁架他。

  對於單身媽媽,她後來的總結是,必須做好兩方面的準備,一是有獨立撫養孩子的經濟實力,二是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

  吳霞的選擇得到很多網友的支援,特別是女權主義者們。一個最重要的理由是,很多人對婚姻沒有太多信心,但覺得可能要有一個孩子,她們希望得到公平對待。

  社會學家李銀河曾撰文指出,婚姻制度在很多國家已呈衰落之勢,出現了相當大比例的不婚人群,北歐佔五成,日本佔四成,法國、美國佔三成,最極端的匈牙利,只有12%的人選擇結婚。

  在中國,離婚率也已連續12年上升。根據民政部公佈的資料,2014年全國共辦理離婚367.3萬對,當年結婚1306.7萬對。每三對半人結婚的同時,就有一對離婚。

  與此同時,抱著不婚主義的年輕人在中國逐年增多,而當他們選擇只要孩子不要婚姻,要面對的,將是與婚姻、戶口、計劃生育等一系列法律及制度的衝突。

  “比起父母雙全和婚姻,關懷、尊重、愛和經濟保證才是對孩子真正有幫助的。不應該讓兒童在未婚生、離異等問題上遭遇不平等。單身媽媽撫養孩子本就不易,社會撫養費無疑是雪上加霜,這會讓孩子的幸福成長變得更加困難。相反,社會本應提供更多的保障,因為孩子是國家的未來。”研究兒童發展的心理學在讀博士柯晗說。

  在她看來,單身媽媽上戶口時要求提供父親的親子鑑定,強調的其實是父親對孩子的認可,並不關心孩子是不是在婚姻中成長。因為辦個假結婚,結後馬上離就能規避這個問題,但這樣只會帶來黑戶或欺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000 字。

轉載請註明: 男子眾籌撫養費引發社會關注 生育權能不能與婚姻脫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