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六七十歲的他們,離開生活了一輩子的家鄉,到外地幫子女帶孩子......這樣的“老漂”,全國有上千萬,可能你的身邊也有。又是一年重陽節,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碰碰詞兒工作室採訪了五位老漂,聽聽老人們的心聲。當被問到“如果有一天不用帶孫子,您最想做什麼”,老人們的回答竟然如此相似。請戳短影片《孩子帶大了,他們也老了》。
親情在左,鄉愁在右。
老漂們來自五湖四海,終點只有一個:兒孫在的地方。一輩子鄉音未改,老了老了,他們開始學說普通話。他們在努力克服氣候、習慣、生活上的種種不適,也在努力試著融入新環境。有的老人,要面臨兩地分居的問題。有的老人,自己還有耄耋之年的老父老母在家鄉,也讓人牽掛……
老漂,是愛的奉獻,也是發展中的階段問題。希望有一天,年輕的父母有更多照顧子女的時間精力,社會能提供更健全的兒童保育服務,老人們才能有更多的機會選擇自己的晚年生活。
向千千萬萬的老漂道一聲辛苦!這是中國的父母,也是時代的故事。(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碰碰詞兒工作室:劉莉莉 黃碧梅 孟思奇 李俊萱 鞏育華)
最近李湘分享自己的孩子王詩齡照片的時候,將小詩嶺的小肚子遮住了,眾多網友紛紛吐槽,說什麼的都有。其實,李湘心中也很無奈吧,孩子小,又不好說減肥的話題,如果她說減肥,眾多網友又會口誅筆伐。如果李湘任由小詩齡發展,網友可能會說“李湘不會做媽媽”。孩子太胖,媽媽難做,孩子難過。
澳大利亞進行了一項長期的實驗,結果發現,體重超重的10歲孩子,其生理和社會發展均落後於同齡人。超重兒童常常受到情緒挫折,並會以此為理由,用玩樂或者零食來補償自己,這使得他們的情況更加嚴重。超重的孩子患有抑鬱、焦慮以及其他心理障礙的可能性也高於同齡人。
孩子的“減重”不建議節食,不建議控制飯量。建議家長注意飲食營養搭配,減少孩子的零食,增大運動量。透過運動健身,即鍛鍊身體,也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2017-10-08)
尿床是指睡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故又稱遺尿。多為3一12歲小孩之疾病。發病原因分功能性、器質性。前者與遺傳有關,好發於神經質小孩;後者屬於某些疾病的一種症狀。先天性大腦發育不全或後天各種因素所致的大腦功能紊亂,或由於脊髓的反射弧消失,或由於泌尿系及其周圍組織病灶刺激,都有可能產生尿床。3歲以前因中樞泌尿機能發育尚不完善,此時出現反射性排尿,則不屬此病。本病中醫亦稱“遺尿”,俗稱“尿床”。認為腎與膀胱俱虛不能制約水道或脾、肺氣虛不能約束水道時可致。
小兒尿床是臨床上經常見到的現象,有的甚至到了二十幾歲才能自愈。國外有關專家透過系統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尿床自愈晚的孩子平均智商低於正常兒童,在身體發育方面比正常兒童遲緩,長大後身高、體重平均低於正常人,容易出現泌尿、生殖等諸多心理生理問題,且多數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礙如自卑、內疚、膽怯、緊張等。家長對孩子尿床的問題不可等閒視之。
由於部分家長不能正確對待小兒尿床,對孩子動輒訓斥打罵,結果損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反過來又加重尿床,於事無補。
正確的辦法是應當分析小兒尿床原因,想辦法克服。如果是吃飯吃得過飽引起的,應當提醒孩子睡前節食;如果是玩得太累引起的,應當注意不讓孩子玩耍過度;如果孩子是因為學習負擔重,壓力大的原因,應當多方開導孩子;另外,家長應詳細觀察,在孩子容易尿床的時間前,及時叫醒孩子上廁所,使其養成習慣,形成條件反射。
家長要教育並督促養成睡前排尿的習慣;
白天不要讓孩子太疲勞或太興奮;
睡前給孩子按摩背部或讓孩子聽舒緩的音樂;
飲食不宜過鹹或過甜,忌食生冷;
晚餐少進湯粥、飲料及高蛋白食物;
平時要同孩子多溝通鼓勵孩子。
(2017-09-21)
今天看到一個關於溺愛孩子 打父母、打老人的新聞,由於影片效果不佳,截圖說明
孩子生氣對旁邊母親大打出手,咬住媽媽的手臂死不鬆口
小孩把奶奶撲倒,不停的用拳頭打奶奶,最後還拿腳使勁踹奶奶的頭部
小孩死死揪住媽媽的頭髮不放手
之前看到一個總結的話,大概意思是:小孩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孩子會把怒意轉移到大人身上,這個時候大人一貫忍受,久而久之孩子怨氣更重,最終導致小孩使用暴力發洩,而暴力物件往往是溺愛方,父母、爺奶。。。造成這種原因是大人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無條件滿足,導致兒童心理一致認為理所當然。
孩子被溺愛已經非常普遍。小孩的心性發育很快,在2歲左右大人的教育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從現在開始,學著拒絕孩子,不再輕易滿足他,讓他自己學會思考。
不要特別對待,大人吃什麼孩子吃什麼,不要有刻意的照顧。讓孩子有個清晰的自我認知。還有不要過分誇讚,給孩子一個真實的自己。
(2017-09-11)
親情是這個世界上無法選擇、無法割捨、無可代替的。父母給孩子生命的同時,任勞任怨地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孩子。可是,在父母無怨無悔的愛中,孩子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嬌生慣養、任性妄為等,我認為,這和父母的疼愛方式有很大關係。錯就錯在父母不求回報,讓孩子一直享受“不勞而獲”的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忘記了教育孩子愛是要付出的,同時也是要求回報的,讓孩子懂得愛也有彈性。因此,我們應該用更成熟的方式教育孩子。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的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孩子的言行折射著家長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長既能用有聲的愛心語言去強化孩子,又能以充滿愛心的表率行為導之以行,就能使孩子產生一種積極的仿效心理,那就是愛是付出更是延伸。作為一個老師一個媽媽,對孩子有愛是不夠的,而是要懂得如何去讓孩子體會愛。
在孩子們眼裡,老師就是他們的老師,老師愛自己的學生是沒有理由的,這種愛的理所當然的是無須回報的,就像有一次我問班級的孩子為什麼愛自己的媽媽,孩子們不是回答說媽媽很美很能幹很愛我,而是回答說因為媽媽是我的媽媽,我愛媽媽沒有理由。反過來,我們是老師是媽媽愛自己的孩子也是沒有理由的,可是不能因為孩子們感動這種愛就沒有他們自己的思想,就像所有的母親一樣,為了自己的兒女付出全部,結果是每天對著孩子說媽媽每天這麼辛苦掙錢就是為了你,給你投這麼多的補習費還不是為了你,媽媽這麼辛苦容易嗎,怎麼就不理解媽媽呢。我自己也是一個媽媽同時也是40個孩子的老師,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我都經歷過,在沒有聽丁榕老師的講座之前我也是認為給孩子付出多少孩子們肯定會回報我多少,今天聽了丁老師的講座後,我徹底明白了為什麼自己付出越多孩子越不認賬的原因,90年代。20年代的孩子們需要的不是70年代的那種愛,他們需要的是尊重和信任的愛。
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快樂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在良好環境的薰陶下,在愛的感染下學會做人。很難想像,在一個充滿吵架聲或者麻將聲的家庭裡,孩子會有幸福的感覺。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又如何去愛別人。每個家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矛盾,一旦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儘量不在孩子面前解決矛盾,否則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育人先育德,修身先修性。我覺得家長必須首先起到表率作用,一言一行做好孩子的典範,讓孩子得到愛的同時,也要學會愛別人,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