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巴基斯坦從一個國家分化後衝突不斷,第一次交戰多達十萬人
印度與巴基斯坦從一個國家分化後衝突不斷,第一次交戰多達十萬人
文/無計讀史
當同一個國家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的話,發生衝突就是不難想象的事。而在這種信仰問題上再加入一些其他利益問題,那麼這種衝突就會發生演變,成為無法避免的戰爭開端。要說最能明確體現這種矛盾衝突的兩個國家,本人認為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最好的例子了。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原本屬於由英國治理的印度國家,在這之前,巴基斯坦並沒有從印度獨立出來擺脫英國的控制。如果說巴基斯坦人民的信仰與印度人民的信仰是相同的話,那麼其實這個局面並不算太壞,畢竟自一戰和二戰結束後,英國對於一些殖民地的控制已經大大減弱了,只要印度人民和巴基斯坦人民共同努力的話,印度獨立是早晚得事。
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英國偷偷給這兩個信仰不同的人們使了絆子。因為印度鬧獨立鬧得太厲害,英國沒辦法鎮壓印度當地的起義武裝,就想出了個壞點子,英國同意了印度的獨立請求,只不過不讓印度以整體的形式形式獨立,而是分化形成了兩個信仰不同的國家,這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這段經歷也被稱作“印巴分治”。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率先宣佈了獨立,而緊跟著巴基斯坦宣告獨立後,印度在8月15日這天也宣佈脫離英國。表面上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沒有任何問題,但誰能想到,這是英國離開印度次大陸的留給這兩個國家的一根導火索呢?因為自印巴分治以來,兩個地區內互相都有過多次民族信仰衝突的爆發。
大部分伊斯蘭教的人民企圖從印度回到巴基斯坦去,而巴基斯坦內部也有許多印度教的群眾叫囂著回到印度,這讓兩個國家發生了根本性的矛盾:來自人民內部的衝突。除了信仰問題外,兩個國家對領土分配的問題也有著很大的分歧。英國將印度次大陸分化成了三個地區,分別是巴基斯坦、印度和土邦,其中土邦是最特別的一個地區。
因為土邦可以自由選擇加入印巴兩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而其中大部分土邦最高領導人是印度教的婆羅門和剎帝利等貴族,只有少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土邦的選擇顯而易見,多數地區歸給了印度。但印巴最主要的戰爭衝突還在與另一片土邦的地區,克什米爾。這片土地上,發展過古印度宗教思想,而在14世紀伊斯蘭教曾傳入其中,這就導致兩個國家為這片土地展開了爭奪。
1947年10月27日,印巴雙方因為克什米爾問題展開了第一次印巴交戰,印度方面共派遣兵力40000餘人,而巴基斯坦出動了50000餘人,這場交戰時間一直持續了1年多一點的時間,雙方兵力損失極其慘重,而第一次交戰以後來聯合國的調解結果結束,聯合國的調解是,印度控制克什米爾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剩下的才是巴基斯坦的。
對於這場調解,巴基斯坦方面並不接受。巴基斯坦認為印度控制的大部分地區與人口裡都有這伊斯蘭的群眾,而聯合國沒有合理分配這些群眾的歸屬。於是在1965年的8月初,巴基斯坦再次向印度發起了進攻,企圖奪回合理的土地。雙方交戰到了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地區後,陷入了持久的僵持。
而這時候,充當和事佬的聯合國再次給印巴雙方進行了調解,而這次一同為印巴雙方調解的,還有前蘇聯。在1966年1月,前蘇聯在印巴雙方中間來回斡旋,使雙方簽訂了《塔什干宣言》,以此作為雙方和平的見證。但有時候國與國之間的協議和擺設一樣,1971年的時候,這兩個國家又打起來了。
這次說實話,是印度先動的手。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的內亂局勢,擾亂巴基斯坦的防禦部署,而且印度透過和前蘇聯結盟,牽制住了暗中支援巴基斯坦的美國和中國。而且這次行動中,印度成功將巴基斯坦整體分割成為了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夢想。
而巴基斯坦也立即對印度做出反擊,但被和印度聯手的孟加拉國(原東巴基斯坦)所阻擋,戰爭一下子轉變為了三個國家的鬥爭,而其中不乏有大國的博弈。前蘇聯支援印度是由於和中國的關係鬧僵,迫切需要盟友,而美國和中國支援巴基斯坦則是為了遏制前蘇聯擴張領土的野心。
不過幸好,這場戰鬥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到1971年12月1日的時候,雙方就停戰了。雖然停戰的代價有些龐大,印軍方面共計損失飛機41架、坦克81輛、艦艇1艘,傷亡人數1.1萬餘人,而巴軍損失更大,9萬人被俘虜,226輛坦克報廢,飛機86架,戰艦2艘,反正都沒有佔到對方的便宜。
1989年前後,雙方還在為克什米爾問題展開戰爭,但都蒙受了巨大損失,直到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宣佈單方面停火後,雙方關係才有所緩和。印度方面表示極度同意,雙方舉行了和談,並希望這種停火能永久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