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邱錦 朱健勇)近日,中央美術院公佈了對學生葛宇路的處分決定,給予葛宇路記過處分。
決定中稱:“該生嚴重影響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生活秩序及公共場所管理秩序。根據《中央美術學院學生違紀處分條例》第十六條,經學校研究,決定給予葛宇路記過處分。”
此前,葛宇路曾在沒有路牌的百子灣南一路私設路牌,將該路命名為“葛宇路”,並被導航地圖收錄。
對此,葛宇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該處分並非因為私設路牌,而是之前犯下的其他錯誤。“路牌是畢業展的作品,學校不會因為這個處分我。”
今天下午,法晚·看法記者在中央美院遇到一位學校老師,他肯定地說葛宇路的處分絕對不是因為路牌,因為路牌既然作為畢業作品展出就絕對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處分他。
保衛處的一位值班老師向法晚·看法記者證實,網上的葛宇路處分通告確為學校所發。但對給予葛宇路處分的具體原因並不清楚。
有訊息稱,葛宇路的處分是因為他曾經在一次展覽時將一個成人用品放在其旗杆頂上。
今天下午,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央美畢業生向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微信公號ID:kanfanews)記者證實,今天一早在學校內部平臺上看到了這個處分,他與其他師生聊起此時,大家都認為是葛宇路在三、四月份的時候,將成人用品放置在旗杆頂上的行為導致的,而學校的處分結果一般會滯後幾個月下來。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原創作品拒絕任何形式刪改,看法新聞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路標被拆第十天後 豎起“百子灣南一路”路標
蘋果社群原名為“葛宇路”的道路兩側已經豎起了黃色路標,路標上寫著“百子灣南一路”
攝/實習記者 邱錦
法制晚報訊(記者 洪雪 實習記者 邱錦)“葛宇路”路標被拆第十天,這條“無名路”上終於立起了屬於它的路牌。昨天,《法制晚報》記者在葛宇路上看到,一個名為“百子灣南一路”的路標豎起。
記者上午從朝陽城管雙井執法隊瞭解到,對於葛宇路本人如何處理或處罰不屬於城管職權範圍,城管部門也無權處罰,按照規定,應由交管部門按相關規定進行處理,同樣拆下來的車牌也應由交管部門處理。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位於蘋果社群的原名為“葛宇路”的道路看到,道路兩側已經豎起了黃色路標,路標上寫著“百子灣南一路”,並有英文“BAIZIWANNANYI Rd”的標註,同時有箭頭指向西方。從現場看,路牌剛剛安裝不久,地面上的地磚還有被起開的痕跡。
記者在現場查閱發現,手機地圖軟體已經顯示該處為“百子灣南一路”。記者在現場詢問了附近的居民,居民均表示不知道這個路牌是何時而立。在“百子灣南一路”的路牌旁有幾名施工工人,他們說這個路牌前天晚上還沒有立起來,昨天早上8點鐘他們來這裡開工的時候,發現這裡新立了一個路牌,才知道這條路叫“百子灣南一路”。
而在原葛宇路的西邊的馬路兩旁同樣立了兩塊牌子,這裡的水泥相對幹一些,西面的原來位置的葛宇路舊路牌離新路牌大概有200米左右,維護小黃車的師傅告訴記者,三天前有工作人員在這裡測量,昨天下午還沒有路牌。
住在附近的陳大爺說,在這附近住了4年,大約兩年前才有了這條道路,大爺覺得百子灣南一路更好找,更醒目,“你看百子灣南二路、南一路,這樣才正規嘛,有邏輯大家才記得住,立在路口,多好找,顏色也明顯,人家在路上開車也能找到路啊。”
回顧 央美學生將自己名字命名成路名
此前,名叫葛宇路的中央美院學生在畢業創作時展示了他的作品“葛宇路”,他將自己的名字做成路牌放置在蘋果社群這條無名的道路上,隨後被高德、百度等地圖收錄,引發熱議。有關部門認定“葛宇路”路牌違規,7月13日,城管部門將“葛宇路”的路牌摘下。
據瞭解,該條道路原本規劃名為“百子灣南一路”,但因為小區開發商建設後始終未能移交給有關部門,因此一直沒有被正式命名。
【原標題:“葛宇路”換上正式路牌】
(2017-07-24)
在北京街頭靜立三年、走紅三天的“葛宇路”路牌,終究還是被有關部門依規拆除。葛宇路,中央美術學院2014級研究生。2015年為進行藝術探索,他選擇蘋果社群南北區之間一條“無名路”,立起跟自己同名的路牌。令人意外的是,這條路真的被當成了“葛宇路”,在高德地圖、百度地圖、民政部“民政區劃地名公共服務系統”內均可正常查詢和定位。(7月16日《南方都市報》)
這條路在被冠名“葛宇路”前,在附近居民眼中就是一條無名路,而誰也想不到這條葛宇路,名字居然是非官方命名的。
《如何在北京擁有一條以自己命名的路》講述的正是這條無名路成為葛宇路的整個過程。一位名叫葛宇路的學生從2013年起尋找地圖上的空白路段,並貼上自制的“葛宇路”路牌。隨後,高德地圖等地圖收錄這條道路,這條本來無名的道路以“葛宇路”這個人名來命名。附近居民早已習慣了此路名為葛宇路,網購地址、外面地址、打車地址等都填寫的是葛宇路,人們按照高德地圖或百度地圖可以輕鬆到達目的地,方便了居民生活。
“葛宇路”對於創作者來講是一件藝術作品,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講是出行的必要標識,從城市管理者的角度來講卻是違法的行為。民政部《地名管理條例》規定:地名管理應當按照規定的原則和審批許可權報經批准,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決定。“葛宇路”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註定它被拆毀的命運。
但拆毀後的葛宇路又變成了無名路,無名路不利於人民日常生活。新生兒出生,父母都會提前想好姓名,一條路的產生亦然。位置資訊在當今社會可謂是重中之重,沒有具體定位外賣、快遞無法送達,這個時代網購、快遞已成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試想下沒有它們的日子可真是難受。打車也不能指出具體地址還要東西南北、前後左右為司機指路,不勝其煩。
無名路的出現,路牌的違建無不凸顯著城市管理的薄弱,管理者的慢作為、不作為。城市發展日新月異,飛速前進,但城市的配套設施能否跟上發展的步伐?對於城市管理要精細化管理,城市相關配套設施也不可滯後,從而讓人民獲得社會進步的幸福感。人們已經對葛宇路有了一定的熟悉感,那麼能否採用民主的方式,給人們幾個路名的選擇,包括葛宇路,百子灣南一路等路名,讓人們選擇?
真路假路,人們最希望的是有一條通往幸福生活的有名路。
稿源:湖北日報網
作者:王爽
(2017-07-21)
前幾天,一條叫做“葛宇路”的街火了。一個名叫葛宇路的中央美院的研究生,陰差陽錯地實現了“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北京的一條無名道路”,甚至被百度地圖、高德地圖、民政區地名公共服務系統等收入。
根據市政規劃的要求,這條命名過程充滿戲劇化的街道,最終被拆除了“葛宇路”路牌。葛宇路消失了。
葛宇路拆除現場(圖片來自“新世相”)
如今,在網際網路上唯一能重現葛宇路原樣的,只有百度地圖全景。現在我們仍舊可以在百度地圖道路全景裡看到“葛宇路”。
百度地圖道路全景中的葛宇路
儘管葛宇路已經從現實世界中消失,但事件本身所蘊含的奇妙和情懷,卻讓更多人開始記住並懷念這個街名。那麼,這條消失了的道路,還能有出現的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
今年三月份,百度和新世相共同宣佈,將邀請網友一起建造一座“永遠下雨的城市”。就在前幾天,百度官方公眾號宣佈:在百度與新世相合作的“雨城”專案中,“葛宇路”也將再次和大家見面。以下這張就是“葛宇路”的示意圖:
巧合的是,對於“雨城”專案發起方之一的新世相來說,葛宇路正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一條道路。新世相公眾號文章《新世相的後路沒了》中,就有對葛宇路的回憶:“走出新世相辦公室的後門,穿過一個小小的內部花園,就會站在葛宇路上”。而“葛宇路”路牌在“雨城”中的重新出現,或許也是新世相懷念葛宇路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實際上,不只是道路的名字,“雨城”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由居民決定的。據百度和新世相發文介紹,雨城專案發起後,徵集了大量網友對這座虛擬城市的建設意見。在徵集到的9000多個城市建設提案中,不乏涉及各個領域的奇思妙想:
“城市的屋頂可以考慮做成蘑菇狀的,確保不積水。”
“下雨會影響快遞小哥的工作,如果能建一條河流通向各家,然後每次快遞包裹自動流向收件地址,門前的機子自動簽收快遞。”
“一座永遠下雨的城市,是很需要陽光的,在單位範圍內,應該有陽光製作工廠。”
“近視眼鏡要帶雨刮。”
“長時間身體潮溼,有些人會不太舒服,想要乾爽的感覺,於是會定期預約烘乾員為自己烘乾,順便改變心情。當潮溼的身體被暖暖的熱風吹拂時,心裡也會變得暖洋洋的,而烘乾員又都長得陽光愛笑,所以很多人會喜歡叫他們“暖男”。暖男這一職業和除苔蘚師關係有點微妙,因為彼此在競爭【最受女孩歡迎的職業】這一稱號。”
“將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這一天設定為法定節假日。”
“雨中城《雨法》規定:雨中城居民有信仰雨神的自由和不信仰雨神的自由。”
“象徵愛情的不再是玫瑰,而是向日葵。 因為就像向日葵終其一生都在追隨太陽,沉浸在愛情中的人們,他們信仰愛情就像太陽。這同樣在人群中口耳相傳,在文學裡經久不衰,出現於電影,於詩歌,於歷史,卻始終無人見過的東西。”
“人們會習慣內八字走路,因為這樣不會把水甩到褲子上。”
……
如果網友的設想都能成真,那麼這座由百度和新世相聯合建造的城市,也許還有更多像“葛宇路”一樣的驚喜值得我們期待。
(2017-07-17)
7月13日《法制晚報》報道:近日,一篇《如何在北京擁有一條以自己命名的路》的文章在網路上熱傳。文中稱,一位名叫葛宇路的學生於2013年起就在地圖上尋找沒有命名的空白路段,然後貼上自制的“葛宇路”路牌。接著就被高德地圖等軟體收錄,這條本來無名的道路就能夠以“葛宇路”這個人名來命名。
首先這是一個網路時代,而網路時代的大背景就是所有網民都依託網路來生存並獲得資訊。“葛宇路”這條原本無名道路之所以誕生,其實就相當於一片從來沒有人開墾的處女地,一個叫葛宇路的人去開墾了,去命名了,去掛牌了,然後這條道路終於有了名字,然後的然後就是所有人都在使用這樣一個似是而非的人名命名的道路。居民用了,快遞的用了,計程車司機用了,所有用得著這條道路資訊的網民們也在網路上用了,這就是這條道路所有的故事。
“葛宇路”與藝術似乎並無關聯。假如說所有的現實行為網路行為可以稱之為藝術則另當別論。葛宇路與“塗鴉”有關,但至少這種塗鴉存在有益的一面,即便民功能。一條道總不能被市民百姓公眾稱之為“甲路和乙路中間夾著的那條道”,也不能總被稱之為第幾個路口沒有名字那條道。它終於要有個大名才行才便利才便民,否則一個城市多了這麼幾條無名路之後,那恐怕就離無秩序無規劃蠻荒城市不遠了。
這其實在某些新建道路新建小區都存在同樣的問題。一個小區未必會被地圖軟體所收錄,只有好事網民與地圖網路有了互動,才可能在互動的基礎上被地圖網路收錄。而當這個新小區新道路未被命名之時,它就永遠是一條無名路無名小區“未知區域”,這與前述中的“蠻荒城市”何其相似?
關於“葛宇路”其實只存在兩個關鍵問題,其一,該路何以“官方”了四年之久?魯迅先生文章中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葛宇路”本來就是路,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名,有問題嗎?沒有問題。如果說有問題,那隻能反證規劃部門存在極其嚴重的懶政。該路名從誕生起已經四年,被地圖和網路官方了四年,怎麼到了當下,就反而成了“私自”?該路名被葛宇路私自之前和私自之後,規劃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的人士們,你們都做了什麼官方的正名工作?
其二,葛宇路何去何從?以即成事實論,葛宇路已經成為網路大名,以功能論,葛宇路只有功沒有過。如果硬要說其有錯,那隻能說普通網民不該在此“塗鴉”。但新建小區和道路,恰恰存在著這種早期的互動。如此漫長的時間段內,規劃部門們沒有作出任何反應,你們的互動又在哪裡?根據《北京市地名管理辦法》相關規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依法依規論之,該地名恐怕難以繼續,但相關規劃部門必須作出是否懶政才導致了私自成為“官方”的解釋。
(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