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尋人第一人 幫助800多個家庭重獲團圓
他被網友稱為“中國尋人第一人”;他用10年的時間,幫助800多個家庭重獲團圓;他靠著一個人、一雙腿、一臺電腦,在網際網路與現實交織的尋人路途上,走過24個省份,歷程30萬公里,穿破50多雙鞋;他僅42歲,卻已白髮過半,比實際年齡蒼老許多……
他被網友稱為“中國尋人第一人”;他用10年的時間,幫助800多個家庭重獲團圓;他靠著一個人、一雙腿、一臺電腦,在網際網路與現實交織的尋人路途上,走過24個省份,歷程30萬公里,穿破50多雙鞋;他僅42歲,卻已白髮過半,比實際年齡蒼老許多……
10月21日下午,家住雲南昆明的失蹤兒童家長張偉緊盯電腦螢幕,伴隨著QQ頭像閃爍,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照片出現在眼前。“像,太像了!”想到失蹤已經10年的小兒子張小雙可能有了下落,張偉的眼淚奪眶而出。
給張偉帶來希望的,是尋人志願者沈浩和他的尋人網站。
今年42歲的沈浩原本是安徽滁州一名下崗工人。下崗後的他,找了一份工作便是網站維護。徹底改變他生活的是發生在10年前的一件事:2001年元月,聽說三名女孩會網友離家出走、家人無處找尋,他便創辦了尋人啟事網站,現在已更名為“沈浩尋人網站”。
“尋人啟事網站建立的初衷是想為尋親者提供一個網路平臺。我覺得維護一個網站的成本並不高,希望能儘自己的能力做點善事。”
網站建站後兩個月,就成功找回一位失蹤者——江蘇一名無法承受生活和工作壓力而出走的公務員。為找他,沈浩四處求助網友。一個月後,有網友在安徽一個縣城發現了失蹤者,並勸說他回家。
“看著失蹤者與家人團聚激動哭泣的樣子,我更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堅定了把這份工作做下去的決心!”
尋人的成功鼓舞著沈浩,但更多的尋人過程卻充滿曲折與艱辛。
一名被拐賣到福建18年的貴州青年,在沈浩的尋親網站以及湘雲貴三省尋親志願者的幫助下,經過細微的線索追蹤和上萬條資訊核對,足足花費兩個多月時間,才最終找到親生父母。
今年國慶節後,沈浩便開始尋找昆明籍失蹤少年張小雙。從10月20日上午8點開始,根據網友提供的線索隻身來到福建廈門的沈浩先後趕赴南安市水頭鎮,向當地民政局、派出所瞭解情況無果;下午,沈浩又趕往泉州,與當地的志願者會合後,終於從一家醫院DNA鑑定結果的文件中找到了疑似張小雙的資訊。最終,經當地公安和衛生部門允許,沈浩翻拍了孩子的頭像照片並反饋給遠在昆明的家長張偉。
直到晚上11點半,疲憊的沈浩才回到廈門住處。他說:“像這樣的尋人經歷已算十分順利。我會和張小雙家長聯絡,如果DNA鑑定成功,將藉助警方力量讓孩子和親生父母見面。”
有網友給沈浩發來簡訊:“每一個丟失小孩的家庭,那種傷痛與苦楚,那些希望與期待,都煎熬著我們,是我們每個家庭心中永遠的痛。多虧你們好心人志願者,使好多家庭重燃愛之火,我們不會忘記你們。”
他被網友稱為“中國尋人第一人”;他用10年的時間,幫助800多個家庭重獲團圓;他靠著一個人、一雙腿、一臺電腦,在網際網路與現實交織的尋人路途上,走過24個省份,歷程30萬公里,穿破50多雙鞋;他僅42歲,卻已白髮過半,比實際年齡蒼老許多……
沈浩名氣越大,來求助的人也越多,但“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重壓力”卻令他難以承受。網站志願者“蒲克Q”說:“每天十多個家長打電話哭訴,我們天天泡在眼淚裡,心情很低落。而且前期網站都是免費服務的,沈浩家裡的收入很大一部分要用於網站的開支,這也讓他壓力很大。”
目前,“沈浩尋人網站”月訪問量最高達50萬人次,招募到一萬多位尋親志願者,規模越做越大。但在沈浩心裡,這卻是個“不快樂的事業”。網站釋出的經確認的尋人資訊超過18000條,與失蹤人數相比,尋人成功的機率很低。失蹤者中,年齡最小的尚在襁褓,年齡最長的超過80高齡。
“每天面對骨肉分離、親友難聚的悲傷和眼淚,這種心裡的苦痛,比身體的勞累更折磨人。”沈浩說。
前行在尋人路上的沈浩依然每天面對悲傷,卻有了不一樣的心情。“因為我想通了:尋親志願者需要的是一種解脫,沉浸在悲傷裡,沒有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他說,“事是不快樂的,但心情卻是平和的。因為在尋人過程中,我也收穫了親情與感動。”
當痴迷網路離家出走會網友的滁州女孩麗麗(化名)失蹤一天一夜後,沈浩幫助心急如焚的家長在湖北黃石一家網咖找到了麗麗。看著父親一把抱住女兒喜極而泣,沈浩為之動容。
當離家23年的趙文祺透過網站找到在武漢的親生父母、一家團圓時,沈浩也被邀為團圓宴上的“座上賓”,他見證了幸福。
“尋人的工作就像在參加一場馬拉松。不同的是,一路走來,我仍然不知道終點在何方,但肯定要堅持跑下去。”沈浩說。
沈浩雖然已為800多個家庭找到親人,但更多的家庭還在焦急等待中。沈浩一直是以志願者的身份來從事這項尋人服務的,並且部分尋人服務還需要收取一定費用,用以維持日常運作。用他的話來說,是“公益性事業,商業化運作”。但“蒲克Q”等志願者表示,尋人收費標準雖然早在網站上公佈了,但實際收取費用的只是極少數。
目前,國內尚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尋找失蹤人口架構平臺。2004年之後,沈浩的尋人網站和其運營方式幾乎已經成為新建的同類網站的模板;一些網站之間還開展合作交流,吸引了來自民間的數量龐大的尋人志願者隊伍,在網路尋人背後發揮著重要作用。
“初跑時,這條馬拉松跑道上只有很少的幾個孤獨的參與者,隨著時間推移,參與者越來越多,每次出門尋親,各地誌願者都會提供幫助,政府部門尤其是公安部門也提供很多便利。正是有這麼多愛心人士的幫忙,才使我有力量繼續跑下去。”沈浩說,他現在最渴望的是能夠建立一個民間組織——尋人服務中心,但卻未能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