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讀者在後頭問叛逆期的孩子如何管教,所以乾脆把孩子15歲之前會遇到的叛逆期結合起來一起寫。
帶過孩子都知道娃難養,然而最難的時候那肯定就要屬叛逆期的時候了。
我們老家有句俗話:“三、六、九,嫌死狗”,就是說連狗都嫌棄3歲6歲9歲的孩子,因為他們實在是太叛逆,太討厭。
但在家庭教育中還有一句話叫: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其實最需要愛。
叮噹雖然才1歲半,但已經開始有點皮實的苗頭了,動輒哭鬧撒潑,讓人不由感嘆,在孩子“狗都嫌”的年紀,更是最需要我們寬容的愛與適當地教育啊。
(Ps:今天文章分享的三個年齡段分別為2-3歲、7-9歲和12-15歲。這三個年齡劃分都不是絕對的,部分孩子叛逆期年齡提前或延遲都是正常的。)
第一叛逆期
2 — 3 歲
☞叛逆特點
● 自我意識敏感期:愛說“不”,自己的東西絕不給別人,有些事一定要自己來。
●秩序敏感期:莫名固執,難以變通
空間秩序:東西一定要固定位置;
時間順序:穿衣服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
心理秩序:看動畫中間被打斷就要重放。
☞叛逆原因
●自我意識萌發:孩子透過說“不”,和大人“逆”著來,感受“自我”的力量,顯示自己“長大了”還“很能幹”。
●思維侷限:孩子不會變通,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真的沒有發展到可以變通的程度,思維處於不可逆的單向狀態;
●語言侷限:孩子的“叛逆”並非都是無理取鬧,只是他想要東,他又說不出來,我們還誤會他要的是西,這可就把孩子急壞了,只會用哭鬧錶達憤怒……
●“逗你玩”:孩子會發現自己“叛逆”,就能操控父母的情緒,讓父母變得很激動,並且變得多關注自己。
☞解決對策
1、理解與尊重:孩子執著於某種秩序,其實是有意義的,有利於發展孩子的邏輯思維、安全感、專注力。(這裡推薦閱讀《捕捉兒童敏感期》,理解的基礎一定是瞭解!)
只要不是原則性、危險性行為,不鼓勵也不對抗,儘量順從,敏感期過去,孩子自然會改變。
2、允許發洩,溫柔而堅定:要做到先情緒,後道理。
先允許孩子把焦慮、惱怒哭出來,我們靜靜著就好了(這點很重要,情緒會傳染,我們急孩子會更急);待孩子情緒下來點之後,運用同理幫助孩子說出感受;最後孩子完全平靜之後,再和孩子講道理。
3、家長自己不要老說不:避免孩子模仿。比如不要畫牆,不如說“我們用白板畫”。
4、轉移注意力。
5、多給選擇:比如,不要總問“要不要”,要問“你要這個還是那個”。
6、運用遊戲達到咱們的目的:比如倒數、比賽,比如收拾玩具時告訴孩子“玩具想媽媽它要回家啦”,讓孩子感覺這不是命令而是遊戲。
7、擴充套件孩子表達方式:和孩子玩一個問答的洗腦遊戲:
你:如果我們問小羊,你要不要吃草?小羊怎麼答?——孩子:要!
你:如果我們問小貓,你要不要吃魚?小貓怎麼答?——孩子:要!
你:那我現在問寶寶要不要吃飯,寶寶怎麼答?——孩子:要
以此打破孩子說“不”的慣性。
第二叛逆期
7 — 9 歲
☞叛逆特徵
●愛頂嘴:和父母辯論,一定要爭個贏的;
●拖拉:讓做什麼偏不做什麼;
●脾氣大,批評不得,討厭被當小孩;
●愛面子,自尊心強,重視同輩看法。
☞叛逆原因
●自我意識第二次進入一個高速發展階段:孩子需要透過去做一些自己想做,而不是父母押著做的事情,來感受自我的力量,在同輩中尋求新的自我認同;
●思辨能力的發展:這個時期孩子的邏輯抽象思考能力迅速發展,面對父母的“指示”,他們不再言聽計從,而是開始會自己獨立思考——懷疑和抗拒,認為父母不對的地方便會提出自己的意見,頂嘴,爭辯便隨之而來。
●各方壓力:學業壓力從三年級開始加重,中年級開始孩子的同輩交往也逐漸變複雜,人際交往中的比較、欺負、誤會都令孩子感到更多的壓力,情緒敏感。
☞解決對策
1、預防,從小培養孩子“內動力”: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做什麼都是“為了自己”的思維,例如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樣即使到了叛逆期,孩子也會趨於“內動力”,繼續正常學習生活。
2、“愛頂嘴”不是壞事:愛頂嘴其實是一種“愛思考”“愛表達”“有主見”的表現。孩子提出異議,我們要抱著傾聽態度,耐著性子先聽完,孩子說的有道理的,我們要及時採納,認真接受,一味否定會損壞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
3、給孩子尊重,把孩子當“人”:孩子反抗、敏感的並不只是我們的要求,而是家長那種“我說的就是對的”“你個孩子你懂什麼的”的自大態度。
多表揚肯定孩子,在外人面前要記得維護孩子的面子,你給他面子,他才會給你面子,你給他尊重,他才會給你尊重。
4、與其講大道理,不如講講你的小時候:在孩子遭遇挫折困境時,家長若是選擇“居高臨下”的指責,孩子便會徹底關上親子交流的心門,拒絕你的教育。
我們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困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一起具體分析問題,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說說咱們自己小時候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怎麼解決的,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以及得到解決的問題的信心與啟發。
5、抓住孩子追求自主的動機,用“示弱”創造還子學會負責的機會
哪怕孩子做的不好,不要用命令,而是用“示弱”的方式,去鼓勵孩子去為自己、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可以先從簡單、孩子有興趣的事開始,比如和家人一起包餃子,出門負責數行李)
• 這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父母信任,被父母當作是一個大人來看的,感受到尊重,自己是被需要的。
• 而在被分配到的任務中,孩子做的好不好,是會影響最後結果,以及整個家庭的,讓孩子感受到“責任”,學到技能。
• 當孩子為這個家庭、班級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後,他會對這個集體更有歸屬感,會因此更約束自己的行為。
這樣做的原理是,孩子叛逆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孩子需要透過叛逆獲得被認同以及成就感與歸屬感。
而最重要的是,當孩子將自己更多的時間用於奉獻,便少了更多的精力去叛逆,去搗亂。
第三叛逆期
12 — 15歲
☞叛逆特徵
●回家就關上房門,和父母交流越來越少,有事更願意和朋友說,出現早戀;
●在穿著打扮,觀念興趣方面喜歡標新立異;
●在父母面前十分注重個人隱私。
其實在心理學上,第三叛逆期與第二叛逆期是放到一塊來講的,也就是說這兩個階段孩子的特點都差不多。
唯一的區別大概是,這個階段孩子的能力更強了,因此對父母權威的反抗會變得更加激烈。
☞叛逆原因
除了和第二階段一樣的自我意識發展、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以外,這個階段的孩子因為青春期發育,荷爾蒙變化的原因,在情緒上會變得更加激動。
☞解決對策
(這裡特別想說的是,第二階段的很多對策在這個階段同樣適用)
1、提前給孩子普及青春期知識: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用平常心的態度讓孩子提前瞭解青春期會發生什麼。
減輕孩子面對生理變化時的迷茫,讓孩子瞭解到青春期情緒衝動的原因有可能是荷爾蒙影響,提前瞭解自己會出現情緒失控,提前商量對策,這樣的談話也是父母在向孩子表示理解,
2、讓孩子有一個“大人朋友”: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說啥可能都不聽,但他們仍然需要一個年長、願意像對待一個有思想的大人一樣,和他們聊聊的阿姨、大哥哥、老師。
他們需要從這些他們無需反抗的長輩身上,瞭解更多成為大人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對話,而我們也可以從這些孩子的“大人朋友”那,得到孩子更多的真實近況。
最 後 幾 點 總 結
對於叛逆期,最後還有幾點總結,這三個叛逆期雖然發生在孩子的不同階段,但其實三者都有很多共同點:
1、都發生在孩子身心發展迅速,能力與內心力量顯著增強的時候,所以,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許多在小時候沒有出現叛逆的孩子,到了成年後,反而會出現“沒主見”的狀況,或是到成年後在擇偶方面出現更大的叛逆。
2、無論是2、3歲的幼童,還是15、6歲的大孩子,孩子叛逆時,永遠記得不要把孩子當敵人,永遠不要和孩子扭,永遠不要在孩子情緒激動時和孩子較真。
而永遠要用“暫停”去冷靜,用溝通去解決,用愛去感化。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其實最需要愛!
你要知道,我們成人永遠扭不過欠缺理智的孩子。而即使扭過了,輸掉的也永遠是你和孩子間最親密的親子關係,還有孩子對我們的愛與信。
而好的親子關係,永遠是一切教育得以實現的基礎,孩子如果都不相信父母了,出了什麼事都不告訴父母,這才是最危險的事。
3、“叛逆期”不是必然的,孩子反叛的並不是父母,而是權威,若想讓孩子的叛逆期來的溫和一點,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尊重和理解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的更早一些,多一點。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出現任何的哭鬧、倔強時,請你把孩子的這些莫名其妙的行為看作是一串密碼,問問自己:“孩子真正想告訴我的是什麼”,去用溝通用傾聽破譯它,多想想自己小時候被父母壓制、誤解時,想要的是什麼。
孩子叛逆的根源,無非就是想要自己的感受被尊重,自己的想法被聆聽,自己的意願被包含在父母的決定中,自己被父母當作一個人一樣去尊重。
真的願每個孩子都能開心順利地度過叛逆期。
養育孩子的過程,不可謂不精彩!
面對育兒過程中的難題,我們都是如何看待、如何面對呢?著名的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透過阿德勒心理學的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聯絡實際中著名的“行為目的論”成功的把孩子們的錯誤行為分成四種類型。每種型別都介紹了相對應的行為、以及心理活動,也就是孩子真正的目的。並給予家長應該採取的方法。如此一來,孩子的“挑戰”就不再是炸藥,瞬間點燃家長的情緒,教給我們如何合理面對,將這些所謂的“挑戰”轉化成家長心中期待的“品質與技能”
自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各種育兒書籍的閱讀。這本書第一次看到時並沒有被吸引。在偶然的機會里得到後愛不釋手。抽象的心理學概念透過一些真實的案例使大家理解全然不費吹灰之力。孩子的錯誤並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隱藏在問題下面的內在原因才是真正的問題。
家長經常覺得孩子的問題難以理解,實在是不知道孩子們的真正想法。閱讀本書、可以找到生活中的諸多難題,並且從中學會解決辦法。汲取錯誤的教訓。“錯誤是最好的機會”每一次“挑戰”來臨時都可以慶幸又是一個機會。
相信大家遇到的多種“挑戰”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2017-06-18)
前幾天收到洋洋媽媽的緊急電話求助,說最近孩子傍晚時分老是喊腿疼,一開始以為是玩的時候磕到碰到了,連忙檢查,可什麼也沒有!晚上也乖乖睡覺,第二天也活蹦亂跳的。
接連幾天,洋洋老是這麼喊,就不理她了。可是她奶奶不幹了,說:“孩子不會說謊她說疼,肯定是受傷了。”可去到醫院檢查,結果真的啥都沒有!
洋洋媽媽很焦慮說:王榮輝老師,您得幫幫我,孩子是在求關注呢?還是真的有什麼潛在的毛病?家裡老人著急,還說可能是有什麼不乾淨的東西,要去“跳大神”呢?
來無影去無蹤的“生長痛”
聽到這裡我就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了。洋洋3歲了,正是活潑好動,調皮搗蛋的時候,也正是瘋狂長個子的時候,尤其現在是夏天。
聽了洋洋媽媽剛剛的描述,估計就是遭遇生長痛了。也只有這來無影去無蹤的“生長痛”,才能讓老人家焦慮擔心到要去“跳大神”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神奇的“生長痛”。
生長痛:是發生在2-12歲的孩子身上的一種臨床反應,尤其發生在身高高速發展期。主要原因就是某些連線的部位生長速度不同步,有差異產生的撕扯導致的疼痛。通常表現是(大腿、小腿、膝蓋)隱隱作痛,可能是痠痛不適,也可能是比較強烈的疼痛感,程度因人而異。
但生長痛不是病,媽媽們不用擔心,不會影響孩子的發育。這種痛不是明顯出現在某一個點上。所以孩子一般都籠統地說:“媽媽,我腿痛。”但是詢問他具體是哪裡痛?怎麼痛?孩子卻說不清楚。生長痛是突發的,而且不紅不腫。
“生長痛”無關缺鈣,需要內服+外敷
洋洋媽媽就納悶了,說王榮輝老師,為什麼孩子總是晚上喊疼,第二天又沒事活蹦亂跳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休息好了就不疼了。白天活動量大,體內組織代謝產物相對較多,同時大運動量也會產生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兩者疊加導致的肌肉痠痛,所以充分的休息能緩解肌肉痠痛。
因此“生長痛”與缺鈣沒有關係,即便是鈣充足的孩子也可能出現“生長痛”,而且即便補了鈣,對“生長痛”也起不了什麼緩解作用。
但是平時可以給孩子吃一些促進軟骨組織成長的牛奶、骨頭、核桃、雞蛋等高蛋白食物,以及促進膠原合成的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來提升肌肉的拉力,有助於疼痛自然消失。
這是“內服”,同時還有“外敷”的方法——熱敷、按摩。
如果孩子出現生長痛,在臨睡前,媽媽用熱毛巾敷敷腿,或是溫柔地幫他進行腿部按摩,這樣不僅能緩解疼痛,也能讓孩子放鬆下來,安靜舒服地入睡。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在睡前用熱水泡泡腳,促進腿部血液迴圈。
同時也可以輔助以注意力轉移法,媽媽們是不是納悶為啥孩子老是在傍晚或者晚上的時候喊疼,為啥生長痛總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搗蛋?
其實孩子並不是只要晚上的時候經歷生長痛,只不過白天他顧著玩注意不到。所以我們可以依葫蘆畫瓢,在孩子喊疼的時候給他講講故事,一起看看繪本,這樣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他們就不會感覺到那麼疼了。
“生長痛”不可怕,這些病卻要謹慎
雖說生長痛不是病,但它所表現出的症狀卻和一些疾病非常類似,所以也容易造成誤判。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不能很清楚地表達,這就需要我們更加用心,注意區分以下幾種與生長痛有相似點的病症。
關節炎:尤其是青少年關節炎,是最容易被誤判為生長痛的一種。如果孩子不僅關節痛,還出現紅腫,家長就需要注意了,最好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因為生長痛是不會出現紅腫的。
骨折骨裂:如果孩子是單側腿、膝蓋或屁股疼痛,而且疼痛一側活動起來有困難,甚至出現一瘸一拐的現象,家長也需要及時帶去醫院,進行X光檢查,或者是骨折骨裂。因為生長痛一般是左右腿對稱出現。
骨癌:骨瘤早期症狀也和生長痛很相似,不能掉以輕心。如果孩子疼痛時間長,疼痛強度大,而且出現在某個特定部位,家長就需要提高警惕。
如果一開始是在走路、跑跳時疼痛,逐漸發展成坐著躺著都痛,並且經過休息後疼痛仍得不到緩解,那家長務必一定帶孩子去正規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白血病:白血病有一個表徵為骨髓膨脹、骨膜受到拉伸而引起骨骼疼痛,尤其是膝蓋的下方最為明顯。但白血病除了骨和關節疼痛之外還伴隨著高燒,臉色蒼白、貧血等其他症狀。
總之,孩子持續疼痛超過一個月或者,每次疼痛是同一個部位,父母就需要提高警惕,還是儘快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為好!
(2017-06-08)
孩子們盼望著
“六一”兒童節的繽紛
綻放出多姿多彩的花蕾
孩子,你聽
轟隆隆
那是雷公送給你們的節日禮物
孩子,你看
炎熱的天氣
夾雜著一絲清涼
校園的操場上
孩子們一絲不苟的排練節目
老師
慈祥的臉上洋溢著幸福
你說
天氣炎熱
防暑用品和食物
準備點
垃圾袋隨身帶
講衛生又環保
愛護校園人人有責
爭當文明小衛士
孩子長大了
懂事理有愛心
做人,先比昨天的你
發現不足立行即改
孩子可否明白
學習的過程是開心一刻
時光通道
隨時相接
學習的態度
必須端正
學會快樂成長
學習的結果是日積月累的總和
媽媽相信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你的付出
必有回報
無論你今後怎樣
你在媽媽心中
永遠是最棒的
我們都愛你——孩子
作者:裴東榮
(2017-06-03)
這幾天上班有些累,晚飯後坐在椅子上沒動,兒子看見了跑過來問我:“媽媽,你怎麼啦?哪裡不舒服嗎?”“沒有,就是有點累,休息一下再洗碗。”我回答道。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桌上的碗筷沒說話,自己動手收拾起來,有模有樣的去洗碗去了。
平時我很少叫他洗碗這些,因為他的作業比較多,不過打掃自己房間和收拾他自己的玩具和書籍都是他自己整理的。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雖說有些誇張,這種現象還是存在的。
作為家長應該適時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做家務時叫上孩子,讓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你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願意參與其中的。感謝大家的關注。
(2017-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