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 讓大家心血來潮, 現湧現“共享健身倉”

  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讓大家心血來潮,共享這一概念已經成為了創投圈的熱詞,“共享”商品的方便性、快捷性。讓大家的生活生活效率逐步上升。隨後又出現了“共享電動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現如今在北京出現了“共享健身倉”,又帶來了一波“共享”熱潮。

  在健身人群迅猛增加的今天,這樣的迷你健身房,會成為未來大眾健身的新模式嗎?

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 讓大家心血來潮, 現湧現“共享健身倉”

  這個健身倉也算太大,空間在五平方米左右擁有電視、空調、空氣清淨機、跑步機等運動器械,自助門禁按時收費,使用者還可以透過手機網上預約。

  運動器械主要分跑步機、動感單車、橢圓機等主體倉,其中跑步機佔多數。手機APP端線上預約、掃碼開門,整體的配置以自助和智慧化為主題。

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 讓大家心血來潮, 現湧現“共享健身倉”

  從掃碼開倉門開始,APP就會顯示計時,價格為0.2元/分鐘。

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 讓大家心血來潮, 現湧現“共享健身倉”
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 讓大家心血來潮, 現湧現“共享健身倉”
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 讓大家心血來潮, 現湧現“共享健身倉”

  開啟健身房領域的變革?

  共享健身倉的出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眾對於健身的新需求。

  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週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35億,體育消費總規模達1.5萬億元。

  而與此同時,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16年健身教練職業發展研究報告》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健身房市場規模增長14%,健身俱樂部數量增長20%,國家職業資格持證教練數量增長77%。

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 讓大家心血來潮, 現湧現“共享健身倉”

  健身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搶蛋糕的現象也不斷出現——線下傳統健身房、線下新型工作室和線上健身運動APP都在搶佔著飛速增長的大眾健身人群。“覓跑”就屬於最新版的線下新型健身房。

  相比於傳統線下健身房,大量新型工作室由於其“便捷性”逐漸更受到了大眾的青睞。新型工作室由於規模小、靈活性更好,往往可以下沉到大型連鎖無力觸及到的商業辦公和居住區域。

  之前的樂刻、光豬圈其實都屬於這類新型健身房。以樂刻為例,300平左右的場館,99-199不等的月卡費,都屬於新型健身房的嘗試。

  根據2017年2月的統計資料,樂刻在全國的門店總數約為80家左右,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

  而佔地面積更小、強調更私密性的“覓跑”,則開啟了“迷你健身倉”的新模式。

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 讓大家心血來潮, 現湧現“共享健身倉”

  雖然“覓跑”在形式上無限接近之前由集裝箱改造的“超級猩猩”,但是後者仍然可以容納8-9人健身,像“覓跑”這樣僅僅容納1-2人,面積在4-5平的迷你健身倉,則屬於全新的嘗試。

  不過北京關鍵之道體育諮詢公司創始人張慶卻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共享健身倉是借用了“共享”這個概念,本質上其實還是“社群MINI健身房”。

  “客觀上說,消費者健身的確存在就近就便的需求,但這種需求的剛性如何,還需要冷靜觀察。”

  張慶同時表達了對於共享健身倉現階段問題的隱憂。

  “若只有便利性,而裝置單一,缺乏氛圍的話,能否具有吸引力是需要打個問號的。”

  “其次是經濟性,這種模式需要有廣泛布點,有足夠多的終端,但是硬體投入以及維護成本和收入難成正比,除非開拓廣告等收入來源。”

  而“覓跑”剛剛登陸不久,另一個和它幾乎完全一樣的共享健身倉“抖吧”也隨即登陸北京,甚至和“覓跑健身倉”出現在了同一小區。甚至,它有比“覓跑”更多的優點——室內WIFI、場地更大、無需押金。

  摩拜單車和ofo爭奪市場的戲碼,彷彿在健身領域又一次再現了。可是,當資本大批流入,共享健身倉固有的缺陷卻更加扎眼——健身後的洗澡問題無法解決,跑步環境衛生又怎麼提升?

  有網友就直言不諱表達了對共享健身倉的質疑——“這樣的共享健身倉,到底是為了健身,還是僅僅為了噱頭?”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52 字。

轉載請註明: 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 讓大家心血來潮, 現湧現“共享健身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