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就在於普遍缺乏界限感。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因為愛而模糊了界限。父母越俎代庖,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最終只會害了孩子。
1
高考結束,表妹和其他兩個朋友自發組織了一場帶著爸媽去遊玩活動。
本來是件挺好的事兒,卻不料,遊玩才剛剛開始,就被小梅和她的媽媽掃了興。
小梅朝著媽媽怒吼,撂下一句:“我看你可憐,我忍不了你啦!”便揚長而去。
小梅媽媽當年難產,在手術檯上搶救了近五個小時才保住命。也正因為如此,她對小梅分外在意。
自從小梅上學,媽媽便辭職在家全職照顧。每天變著花樣給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和她胃口,讓孩子吃少了。她在照顧女兒方面也確實殫精竭慮,每天女兒進門前,她都會把精心做出的飯菜擺在桌子上,洗完衣服疊好放櫃子裡,並且把第二天要換的衣服給孩子放床頭。
有一回下雪天,她給女兒穿的衣服有些薄,自己在那裡自責了好久。可這樣一位盡職盡責,無微不至照顧女兒的媽媽,卻換來女兒怒目相視。
梅子從來沒覺得媽媽為她付出有多辛苦,反而覺得媽媽包辦她的吃喝拉撒,彷彿把她關進了牢籠,她快要窒息了。
表妹和我聊起梅子的時候說,“天哪,小梅的媽媽居然那麼過分,連小梅幾個小時去衛生間都打電話提醒,完全剝奪了小梅的自由。我要是有這樣一個事無鉅細的媽,估計早瘋了。”
2
去年,一位父親拿“斷絕父女關係”作為要挾,讓女兒回國的事上了新聞熱搜。
10年前,女兒張莉到美國留學,準備留在了美國,還準備美國男友結婚。一年來,父親張勇一直在做女兒的工作,勸她回國,甚至拿“斷絕父女關係”作為要挾,但效果不大。張勇覺得,這輩子做的最錯誤的決定就是送女兒到國外上學。
從女兒上初中開始,兩口子就一直省吃儉用。為了給女兒湊夠足夠的留學費用,兩夫妻甚至把家中110平方米的房子賣了,換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兩房。2007年,張莉如願收到了美國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爸媽覺得“揚眉吐氣”之餘,也有隱隱擔心,所以對女兒提出了幾點要求:不準找外國人當男友,更不能嫁給外國人;畢業後要回國內工作。
不料,攻讀研究生的女兒跟父母攤牌,表達自己想要留在國外工作,並要和外國男友結婚的打算。這無疑是對老兩口的巨大打擊,“我這是為別人白白養了一個女兒嗎?我們老了以後誰來照顧?”張勇一氣之下,威脅女兒要和她斷絕父女關係,並且找到媒體幫忙做女兒的思想工作。
一時間,很多網友紛紛站出來指責女兒不孝、白眼狼,認為女兒應該把留學的費用全部還回來,甚至詛咒女兒在國外婚姻不幸。
然而,似乎大家都忘了,孩子和父母是獨立的個體,孩子的人生是TA自己的。
父母對孩子婚姻的強加干涉,其實是邊界感意識薄弱的表現。
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當面對強勢、控制慾極強的父母,TA只有兩種選擇:
一是叛逆反抗,逃離父母的控制,變成“白眼狼”。另一種就是默默忍受,成為毫無主見的“巨嬰”,永遠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大人。
無論孩子做出哪種選擇,都必將以本應有的幸福和快樂作代價。
3
《超級育兒師》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初中男孩,每天沉迷手機,回到家就戴著耳機看影片打遊戲,對人總是愛搭不理,這讓父母十分擔憂。
父母向育兒師求援,育兒師瞭解整個家庭情況的時候發現:在這個孩子臥室的門上有個鎖眼大小的洞,父母時不時透過這個洞來觀察孩子的動向。
育兒師告訴孩子的父母,就是你們的這一行為,讓孩子感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
許多父母看過這個案例後的第一反應都很詫異,心想這樣做也是為孩子好啊!
殊不知孩子對父母的憤怒無處發洩,便內化到行動上。叛逆、不愛學習、沉迷網路世界,這都是對父母“越界”的一種抗議。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界限感,不控制孩子,不做包辦型父母。
只有父母有了清晰的界限感意識,孩子長大後才能會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兒,才能保護好自己的界限,並尊重別人的界限。
以愛之名的保護,其實是一種剝奪,她剝奪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感受之一——界限感,讓孩子失去了親身體驗、嘗試的機會,最終只會害了孩子。
4
有句老話叫 “慈母多敗兒”。
在《紅樓夢》中,薛姨媽就是這樣一位“慈母”。在丈夫去世後,她對兒子薛蟠百般溺愛,有應必求,生生把兒子養成了橫行霸道的“呆霸王”。
每次兒子在外面闖了禍回來,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幫兒子掩飾,從不知嚴加管教。直到最後薛蟠打死了人,她才追悔莫及。
許多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唯恐孩子受一點委屈,卻不知過度的溺愛才是最大的傷害。我們總是說要好好愛孩子,可是卻總在不知不覺中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問原則對錯。
被這樣無私的、毫無界限的“愛”包圍的孩子,往往會缺少界限感。
結果是: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戀人互動。每天計較著我愛你多些,還是你愛我多些。
結果是: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同事互動。本不應該自己承擔的,卻不會說“不”,本應該自己承擔的,卻又常常把責任推給他人。
結果是: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於是他們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自己的孩子互動。
如此繼續,會造成很多代際傳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劇的輪迴,關係成為一種痛苦的糾纏。
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不是越多越好。合理地設定界限,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讓孩子明確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是我們每個家庭都應該開始做的事情。
有界限感的孩子,長大後會更成熟、更獨立,懂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作為父母,當我們發現自己越界時,就要及時調整,讓界限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