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變身纖維絲 每噸“身價”400元
立夏時節,小春作物進入收穫期,5月6日,遊仙區忠興鎮太平場蠶絲村的田間地頭人潮湧動,村民們正在圍觀三臺新型農業機械作業。只見“鐵牛”在收穫完畢的小麥地裡駛過,身後不時“滾出”一卷卷打包好的秸稈墩。兩小時以後,這些秸稈將被以400元/噸的價格,出售給企業,變身紙箱原料。
秸稈,長期以來是丘區農民發展種植業的“老大難”,也是鄉村環境汙染的“主力軍”。秸稈禁燒政策施行以來,要處理農作物收穫後遺留的大量秸稈,村民們和基層政府想了不少辦法。“最新的處理方法是堆肥,一村劃一塊堆放地,用專用催化劑使其腐爛再還田。”忠興鎮副鎮長甘雍稷告訴記者,集中堆放處理,大大增加了村民工作量,不少村民將秸稈大量堆積在垃圾池和河邊,造成嚴重環境問題。
落戶遊仙的中科國興公司是一家致力於秸稈綜合利用的科技型企業。2018年,該公司成功研發秸稈纖維絲一次性成箱系統裝置及工藝,並與中國郵政簽署了物流紙箱供貨協議,卻因原料供給困難,公司生產業務一直無法順利開展。“主要原因是秸稈收不上來,我們開出每噸400元的收購價,卻因秸稈回收地域分散、轉運困難等因素,導致回收利潤率不高,沒人願意賺這個‘渣渣錢’。”中科國興負責人告訴記者。
同樣因上述原因,遊仙區部分生產生物有機肥的工廠,不得不捨近求遠從外地購進加工好的、用於有機肥輔料的秸稈製品,大大增加了企業成本。
一邊是農戶棄如敝履的“廢物”,一邊是相關企業急需的生產原料,遊仙區從中間流通環節入手,打通秸稈回收利用體系。
遊仙區在國家惠農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列支區級財政對秸稈打捆機針對性予以補貼,每臺套打捆機(含動力系統)補貼額度高達4萬餘元,該區還培育了一批專業回收隊伍,引入社會投資進行回收作業。同時,為便於秸稈轉運,該區還引導原料需求企業投資4億元在8個鄉鎮設立秸稈纖維絲生產基地,採取靠前加工模式,生產企業原材料。
作為全國秸稈全域全量綜合利用示點縣的遊仙區,打通了中間環節後,遊仙區秸稈回收工作正迎來嶄新一業。今年,該區新增秸稈打捆機械46臺/套,全年預計生產秸稈纖維絲2萬餘噸。
▍圖/文:鄒夏天杜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