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後,重慶市北碚區朝陽街道天津路社群換了新顏,周圍還增添了廣場、花園等休閒場所。秦廷富攝
核心閱讀
老舊小區改造,如何贏得大家的支援?重慶的做法是,積極採納居民建議,提供選單式選擇,優先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從居民文化、休閒需求出發,增添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和文化品位;幹部工作耐心細緻,事事周到,為民解憂。
夏日的清晨,嘉陵江畔朝霞遍灑。
重慶市北碚區朝陽街道天津路社群,63歲的居民黃遠均同往常一樣出門晨練。老黃家離江邊不過10分鐘路程,但以前他卻不愛出門。“樓房外牆怕掉瓦,路上泥水老溼鞋,江邊全是爛棚棚,看哪兒都堵心。”他說,兩年前社群啟動綜合整治,不僅環境美了,風貌也出來了,“街心花園,廣場雕塑,還建起了社群博物館,老舊小區變成了景點!”
重慶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城市有機更新的重要載體,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促進人居環境改善和城市品質提升。經調查摸底,目前重慶全市2000年以前建成的服務不配套、公共設施落後、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老舊小區共7394個、面積1.02億平方米,涉及居民115.9萬戶。“今年已啟動2275萬平方米改造任務,到2022年有計劃持續滾動推進全市1.02億平方米改造任務全面實施。”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主任喬明佳說。
居民點單
改造順應民意
整潔的樓間院壩,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67歲的居民彭英晾好被子,跟記者擺起了龍門陣。“小區改造的時候,我們常在這裡開會,我可沒少提意見呢。”
這裡是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鯉魚池三村,房子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修建的,屬於典型的老舊小區。彭英告訴記者,在改造前,小區路面泥濘,雜草叢生,“而且沒有物管,又髒又亂,居民意見很大。”
2018年,小區開始“變臉換膚”。樓頂防水工程、小區環境整治、配套設施安裝……一樁樁都進行得很順利。“那是因為我們居民能‘點單’。”彭英笑著解釋。
就說這個院壩。之前街道和社群曾想把這裡變成一個小花園,還特地做了精細的綠化方案。沒成想,卻遭到了居民的反對:“修花園,是挺漂亮。但這裡比較陰暗潮溼,夏天蚊子特別多,修了花園也沒法待。”居民的意見得到了尊重,這塊空地就變成了小廣場,成為居民納涼休閒的好去處。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江北區大石壩街道康盛園小區,根據居民建議,將小菜園改成了兒童活動場地;在渝中區大溪溝街道雙鋼路社群,院子裡種什麼花、栽什麼樹,也都由居民來“拍板”……“點單”式改造,讓居民滿意,更是減少了不必要的資金和人力浪費。
“老舊小區改造著眼於解決群眾居住基本問題,雪中送炭,不求高大上,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副主任郭唐勇介紹,按照綜合改造和管理提升兩種途徑,本著“連線成片”原則,持續滾動推進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和社群服務提升。
近日,重慶市印發行動方案,針對綜合改造和管理提升兩大類內容進行細化。實施過程中,居民根據實際情況可對改造提升內容進行更新和選擇,突出居民“選單式選擇”。
文化提升
豐富精神生活
走進重慶南岸區花園路街道南湖社群,拾階而上,遇到不少拎著鳥籠進出的居民。進了院壩,大大小小的鳥籠有序懸掛,居民們在樹下歇息聊天,鳥鳴聲和著笑語聲,舒適愜意。
“社群裡喜歡養鳥的人不少,小區改造提升要把愛鳥文化留下來。”南湖社群黨委書記餘建告訴記者,改造前,街道黨工委就帶著幹部們對小區進行考察,邊邊角角都不放過。多年相處,街道、社群的幹部們和居民十分熟悉,當提出建一個遛鳥小廣場時,立即得到了業主們的點贊。
搭防雨棚,建欄杆,平整路面……這個“悅耳鳥園”很快就走進了居民的生活。把鳥籠搭在欄杆上,旁邊拉出一條板凳,居民白林富坐下喝了口茶。“以前滿地雜草,想遛鳥,沒地兒去,下雨了還要在鳥籠上撐把小傘。”看著自己的畫眉鳥,70多歲的白林富笑了,“現在周邊小區的人都跑我們這來遛鳥了,交流起來更方便了。”
沿著石板路往下走,又一個小院壩出現在眼前。“這是我們的小茶園,也是保留了社群的茶文化。”餘建介紹,小區房子老舊,住在這裡的也大多是老年人,退休之後閒了下來。原本,社群的居民就喜歡聚在一起喝喝茶,擺擺龍門陣。於是,街道、社群和南岸區住建委商量,不如給大家提供開放空間。茶棚、茶室、茶店……在對院壩進行環境整治後,社群引進了8家商戶,為居民提供與茶相關的服務。
詩意生活,文化多元。在南湖社群,如果居民想讀書,也有好去處。穿過“風雨長廊”,在一幢小屋門口站定,右側可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幾個大字,抬頭能瞧見“三益書院”的牌匾。
“以前是垃圾場,大家躲著走。如今變書屋,大家很歡迎。”走進屋來,兩位老人正在靜靜看書。攀談中得知,兩位老人並不是這裡的住戶。“我們從家裡趕來,要坐一個小時的輕軌呢。”老人告訴記者,他們每天吃了早飯就往三益書院趕,一直到下午才回家,“這裡環境好,能看書喝茶,很安逸。”
重慶市提出要求,老舊小區改造要與社群服務提升同步推進,挖掘小區文化脈絡和集體智慧,打造有特色的人文小區,形成小區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圍。
在南湖花園,除了茶園、鳥園、書屋,這裡健身和文化“舞臺”還有不少,深得居民喜愛。“小區改造為社群文化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載體。越來越多的社群文化在這裡積澱,也對基層文明建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南岸區花園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楊天渝說。
為民解憂
共促社群和諧
“別看地方小,我們這兒有30棟高層。”渝中區大溪溝街道雙鋼路社群,一隻吊桶正被運往樓頂,圍網內,居民樓外立面改造正安全有序進行。社群書記杜賢利笑著說,“老舊小區改造,最重要的是要讓大夥兒不牴觸。”
渝中地處重慶老城區,山城地勢最為獨特:從一層出門是平地,從六層出門還是平地,防盜網和雨棚成為不少高層住戶的選擇。
“雨棚易燃,防盜網不利逃生,火災隱患太大了。”杜賢利以前常為此憂心。
除了進行管網、屋頂、外立面的施工建設,勸說業主更換防盜網、拆除雨棚,是街道和社群幹部面臨的最大難題。幾十年的老房子,這家的陽臺做了廚房,那家陽臺做了書屋,家家戶戶情況不同,即使更換新的防盜網,尺寸也要挨家定做。上門勸說,碰一鼻子灰;開院壩會,經常開不下去……
自家陽臺防盜網用了20年,已經成為習慣,現在說要拆,84歲的朱振興老人一開始也想不通。“小區里加裝了監控,還有電子門禁,安全問題您放心。”“政府為居民贈送花架和防風晾衣竿,衣服不掉、陽臺也好看啊”……杜賢利一次次上門笑著勸,把老人的擔心一一消除,終於說動了老人。
“老舊小區改造不容易,幹得不好,惹一身怨氣。幹得好,也能凝聚民心。”大溪溝街道黨工委書記朱傳富說,把細緻的工作做到居民的心坎上,把承諾的事情兌現在行動中,這樣就能實現從政府要“改”到群眾想“改”,就能以改造為契機讓社群更加和諧。
越來越多的業主拆除了鏽跡斑斑的防盜網、換上了消音的防火雨棚,陽臺的花多了,居民臉上的笑容也多了。“等到小廣場建好了,我就要每天去打太極。”朱振興指著樓下機器轟鳴處,“幹部們考慮得周到,每天上午10點之後才開始施工。”
已近中午,朱振興來到社群剛修好的食堂,一碗米飯就著倆小菜,10元錢能吃飽吃好。“什麼事幹部都替我們想到前頭,現在居民們比以前更齊心也更文明瞭。我現在特別期待小區的新樣子!”(記者 崔佳 常碧羅)
《人民日報》( 2020年06月19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