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愛爾蘭:19世紀人口高達800多萬,為什麼現在連500萬人都不到?

由 公松臣 釋出於 綜合


說到歐洲民富的代表國家,很多人都會想到北歐國家和瑞士,而處於歐洲邊緣位置的愛爾蘭卻鮮有人提及。然而,這個存在感不高的西歐國家,人均GDP接近八萬美元,在世界範圍內名列前茅。


▲2019年人均GDP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

可就是這麼一個相當闊綽的國度,兩百多年來的人口數量卻出現了罕見的巨大滑坡。在19世紀40年代,愛爾蘭人口曾達到巔峰時期的800餘萬人。可到如今,實際人口數跌落到只有400餘萬。最低谷的時候,甚至只有可憐的280多萬。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愛爾蘭裔多達7000餘萬人。


▲1740年至1980年愛爾蘭和歐洲人口對比趨勢圖

除了有錢,愛爾蘭還被看作是歐洲為數不多的宜居國家,首都都柏林更是多次躋身最佳居住城市之列。這不禁更讓人十分費解,愛爾蘭的人口數量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何會出現這樣不尋常的波動?


▲2018年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愛爾蘭高居第三

一、饑荒蔓延,民不聊生

現代愛爾蘭人基本上是凱爾特人的後裔。約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來自歐陸的凱爾特人以開發、拓疆等目的陸續登陸到愛爾蘭島。在公元前150年左右,凱爾特文化已經成為當地的主流文化。

▲凱爾特人的歷史分佈區域

最開始的愛爾蘭島長期處於部落叢生的蠻荒時代。即便是在公元380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愛爾蘭由於地域偏遠,也未能受到輻射影響。直到公元432年傳教士聖帕特里克(聖博德)的到來,拉丁文字和基督教逐漸普及和傳播,才讓這片淨土開始接觸到了文明。


▲愛爾蘭島早期土著割據的形勢圖

開化地區的卓著功勳,讓聖博德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非常崇高,這也是後來愛爾蘭沒有跟隨宗教改革,而一直作為天主教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

自中世紀來,宗教對人們精神的控制,引發了強烈的民憤。德意志和英國等歐洲廣大地區紛紛進行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這一改,繼而產生了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


▲傳播基督教,帶領愛爾蘭人走出蠻荒時代的聖博德

由於地理上的天然毗鄰,自16世紀開始,英國的新教勢力採取各種手段滲透到愛爾蘭王國內部,干預其政治走向。17世紀末,新教勢力透過政變掌控政權,並對天主教施以歧視眼光,這引起了愛爾蘭大批天主教徒的抗議。這也是後來新教與天主教勢力衝突頻發的重要原因。


▲每年3月17日的聖博德日是愛爾蘭的國慶日,也是世界上最隆重的節日之一

1800年,政治上被吞噬、軍事上被脅迫的愛爾蘭議會,無奈地通過了與英國合併的法律,並於次年宣佈“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正式成立。這段時期社會環境的動盪,迫使不少愛爾蘭人遠走家鄉出外謀生,目的地包括歐洲其他地區以及美洲新大陸。


▲兩地兼併以後的英國,包括整個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

作為最後一個加入聯合王國的成員,愛爾蘭在宗教等問題上都表現出了與英國高度的不和。經過宗教改革後的英國,新教被定為英國國教,新教派成為了政權中心力量;而愛爾蘭依然是天主教佔據主流的地區,新教的日漸滲透,引起了當地人的強烈不滿。這些隱藏的暗流也成為了日後英愛及北愛問題的歷史根源。


▲位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天主教教堂

在17世紀從美洲引進馬鈴薯之後,愛爾蘭曾出現過一段經濟社會繁榮時期,人口大幅度增長。但可惜好景不長,自1845年開始,愛爾蘭的馬鈴薯種植遭遇了大規模的晚疫病侵害,大量成熟的土豆腐爛在地中。據統計資料顯示,自1728年以來,愛爾蘭發生如此的失收現象至少24次。但對比這一次的損害程度,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農害的泛濫不僅僅讓愛爾蘭民眾收入銳減,更嚴重威脅到他們的生命健康。在當時,馬鈴薯幾乎可以說是全民最為重要的主食。整個地區的失收情況的蔓延,直接導致居民日常餐桌供應不足,繼而一步步發展為大饑荒。這樣糟糕的境況,持續到1852年才逐漸緩解。

這次饑荒對愛爾蘭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大量民眾因為糧食匱乏,最終活生生地被餓死,共計人數佔到愛爾蘭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其次,還有一大批走投無路的平民,無奈漂洋過海輾轉到其他地區謀生,這些人數也多達100萬人。人口死亡或流失的數量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更有學者因此將愛爾蘭史分為饑荒前和饑荒後,令人唏噓不已。


▲1800年至1920年愛爾蘭人口變化。在經歷了人口增長後,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出現了大幅滑坡

愛爾蘭人口銳減,原因除了馬鈴薯瘟疫的大面積蔓延外,還被看作是英國政府領導不力所加劇的結果。饑荒發生後,英國政府非但沒有緊急馳援、運送物資,還縱容新教大地主階層繼續對天主教農民階層實行作物強制徵收,將本來就稀缺的食物優先供應英格蘭。

除此之外,當時的英國商人還繼續將愛爾蘭作為美洲糧食的轉運港口,卻不願以成本價賣給貧窮的愛爾蘭人,同樣助長了饑荒的蔓延和彼此的隔閡。


▲版畫描繪了大饑荒時期,愛爾蘭人與親人告別前往新大陸的場景

有幸活下來的愛爾蘭人,開始謀求新的生路。而北美,成為了他們的一個重要選項。自英國殖民勢力深入美洲以來,陸陸續續有不少勞工和壓迫在底層的民眾,漂洋過海來到這片新大陸尋覓商機。貧窮的愛爾蘭人,自然對擁有眾多相同境遇族裔的北美充滿嚮往。

19世紀中期,美國曾出現過一波巨大的愛爾蘭移民潮,數量比以往總計還要多得多。在當時能夠統計到的移民中,愛爾蘭裔佔比多達45%,遠高於其他族裔的比例。

從愛爾蘭到美國,前後至少得經過兩個月的航程。經濟狀況窘迫的愛爾蘭人,往往選擇環境糟糕的下等艙。空氣不通、乾糧匱乏,很多人在途中就不幸感染惡疾而抱憾離世。愛爾蘭人移民美國的歷史,是一部跌宕的苦難史。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難民紀念雕像,這也是當年居住愛爾蘭人最多的城市之一

政局動盪和宗教衝突等原因,促使著最早一撥愛爾蘭人心有不甘地背井離鄉;而突如其來的大饑荒,更是讓他們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滅種之災。這段時期因饑荒造成的死亡和移民人數,多達300餘萬。這些都是19世紀愛爾蘭出現人口巔峰後,數量又迅速下降的重要原因。


▲現代愛爾蘭裔的主要分佈國家和人數,8000萬愛爾蘭裔中,僅400多萬生活在母國

二、成功獨立,卻苦於戰爭

進入20世紀,英國中央政府的本土優先原則和宗教矛盾依然滋生著民眾的反感。加之大饑荒時期所造成的隔閡,愛爾蘭獨立的聲音逐漸變得有組織有力量起來。1919年,一批來自愛爾蘭新當選的議員拒絕到英國下議院任職,並自行成立愛爾蘭議會,這被視作為操演獨立的前奏。英國方面大為震怒。


▲英國下議院議事堂,它被認為是英國國會三大部分中最具影響力的構成

同年,議會以“愛爾蘭共和國”的名號,正式對外發布獨立宣言。但鑑於英國當時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這個宣言並沒有得到太多國家的認可。為捍衛主權完整,英國方面派兵鎮壓愛爾蘭獨立武裝力量。戰爭耗時兩年多,大體處於僵持階段,不少無辜民眾喪生在硝煙中。最終,雙方決定坐下來進行和平商談。

1921年底,《英愛條約》簽訂。英國方面賦予愛爾蘭自由邦的身份,即享有最高規格的自治權;而居住著較多英國新教移民的北方六郡,由於信仰上對本土的天生親近,他們選擇繼續以北愛爾蘭的身份保留在聯合王國。


▲愛爾蘭島1861年和1991年宗教分佈。顏色越紅表示新教信仰人數越多,反之越藍天主教信仰人數越多,很明顯北愛爾蘭新教佔優

英愛戰火的燃起,嚴重波及到了當時民眾的正常生活秩序。不少人因此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外逃人數出現了一波高峰。據統計,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時期,愛爾蘭有著全歐洲最高的移民率。文化、民族等相近性的影響,讓美國一直是愛爾蘭最大的移民目的地之一。不出所料,愛爾蘭的人口又再一次大幅銳減了。


▲以主要輸入地美國為例,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初是愛爾蘭移民遷入的高峰期

1937年12月,愛爾蘭自由邦採用了全新的憲法,並正式將國名更正為“愛爾蘭”。這宣告著其完全脫離了英國的管轄,成為獨立國家。在此之後的愛爾蘭,國內政局逐步穩定下來,人口也不如以往一般出現劇烈波動。二戰時期採取中立的身份,一定程度上也減緩了戰爭對民眾的傷害。

三、“凱爾特之虎”,華麗蛻變

愛爾蘭正式獨立後,英國方面曾以貿易戰的形式狠狠報復他們,提高農業等領域的關稅。一時間,愛爾蘭的經濟並沒有實質性地發展。20世紀50年代,許多看不到希望的愛爾蘭人繼續出走,這一時期的移民人數高達40餘萬。

英國方面的遏制讓愛爾蘭原本濃烈的民族情緒再度高漲。很多經濟政策為此都主打“本土牌”:對進口產品徵收高額關稅,想方設法用本國產品取代進口,以促進本國工業化。但總的來說,收效甚微,甚至狀況愈顯糟糕。

20世紀80年代後,愛爾蘭政府轉變政策方向,對稅率進行大幅減免。同時加入歐盟,促進市場化程序,並放開外來資本的准入門檻。逐漸地,愛爾蘭的經濟如高速列車一般迅速飛馳,一改過去的頹勢。


▲1995年-2004年歐洲國家的人均GDP增長情況

GDP高增長率讓愛爾蘭被賦予了“凱爾特之虎”的美譽。這一切的強勁復甦,主要源於政府低稅率政策的吸引力。愛爾蘭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稅率水平較低的國家,譬如企業所得稅僅為12.5%。這讓不少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將歐洲總部設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又被稱為是“歐洲矽谷”。

經濟成果突出,政府也樂於與全民共享。愛爾蘭每年的各項社會福利開支,基本可佔到政府經常性開支的四分之一左右,人均水平遠超英、法、德等大國。


▲包括臉書在內的不少大型跨國網際網路企業,選擇在都柏林設立歐洲總部。這一定程度上為愛爾蘭帶來了不少僑民

高科技、金融、醫藥等新興產業的崛起,讓愛爾蘭實現從人口輸出國向人才流入地的華麗轉變。據統計,愛爾蘭的外來僑民近年來長期保持正比率增長,其中不少是來到當地進行務工活動的;除此之外,人居環境和教育質量等方面的改觀,也帶來不少移民人群的湧入。現在的愛爾蘭已經成為了移居歐洲國家目的地的一個重要選項。


▲2019年的最新資料,愛爾蘭人口接近500萬,其中有12.7%是非愛爾蘭裔的外來族裔

與英國關係的慢慢交好,也是愛爾蘭能夠獲得長足進步的一個重要原因。基於地理環境的天然毗鄰,英國目前是愛爾蘭第一大貿易伙伴,兩方的產業互補程度極高。儘管因為北愛爾蘭問題雙方曾鬧出過小摩擦,但隨著《北愛和平協議》的簽訂,雙邊關係在大方向上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經濟往來總體上是一個較為健康的狀態。


▲2013年愛爾蘭主要對外貿易國家及總額佔比,英國高居第一

國家坎坷的成長曆程,讓愛爾蘭獲得穩定發展的時間並不長;但就是在這短暫的光陰裡,他們的成就足以讓世界刮目相看。人口從過去的暴跌到如今的穩定增長,這使愛爾蘭人有資本對未來懷揣著更多的願景和希冀。


▲經過近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愛爾蘭人口已從不到300萬增長到約500萬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