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和北美洲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卻被一條運河隔開來,這條運河就是巴拿馬運河。建造巴拿馬運河的構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是大航海時代,也是殖民時代。
巴拿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成噸的秘魯白銀與歐洲貨物進行著有利可圖的交易,巴拿馬因商業和海運日益繁榮。
不過跟日益繁榮的海運伴隨而生的是運輸費用的問題,秘魯是位於南美洲的西海岸,如果要運往歐洲,只有三條路可以走,要麼穿過巴拿馬,要麼穿過尼加拉瓜,再或者走海運繞一大圈從太平洋到大西洋。
不管走哪一條路,運費都十分的昂貴。受到蘇伊士運河的啟發,1524年有人向西班牙國王查爾斯五世建議,如果在巴拿馬的某個地方選出一個合適的地點建造運河,那麼運輸費用和時間都會大大降低。
1534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下令對巴拿馬地峽進行勘查,西班牙人沿著山脊用鵝卵石鋪出了一條穿越地峽的驛道,算是為開鑿作了準備。
西班牙的勘察隊透過仔細的勘察,擬定了四個地點,墨西哥南部的特萬特佩克地峽;哥倫比亞西北部的阿特拉託河附近的某個地點;尼加拉瓜地峽;巴拿馬地峽。
但是由於拉美獨立戰爭的影響,計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1823年,由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大黎加五國組成的中美洲聯邦共和國成立。
中美洲聯邦共和國成立以後,並沒有讓西班牙繼續修建運河,而是請求美國的援助,這才開始建造,在西班牙選擇的四個點位中,他們選擇了巴拿馬地峽,從地圖上看,這個地方最窄。
儘管在巴拿馬地峽最窄的地方只有40英里寬,但這裡地形在某些地方是堅實的、多岩石的、多山的。而且計劃的運河線路也與湍急的河流交匯,更致命的是這裡的熱帶疾病給工人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儘管如此,德萊塞普斯還是樂觀的提出了一項的計劃,即在六年內建成一條海平面運河,估計耗資1.2億美元。由4萬人組成的勞動力隊伍,幾乎全部由西印度群島的工人組成,還有來自法國的工程師,工程從1881年開始。
當這項工程開始的以後,人們才發現,建造一條海平面運河幾乎是不可能的,這裡地形複雜水系很多,當高架運河這一方案被接受的時候,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更改計劃時,已經有大概22000名工人死亡,死於瘧疾等各種疾病,而且這個專案的進度嚴重落後,預算也超出數億,開發公司也倒閉,80萬投資者破產,而發起者德萊塞普斯被判犯有欺詐和行政失當罪,兩年後不幸去世。
1903年11月6日,美國承認巴拿馬共和國,11月18日與巴拿馬簽署了“海布瑙-瓦利利亞條約”,授予美國對巴拿馬運河區的專屬永久擁有權。作為交換,巴拿馬從9年後開始得到1000萬美元和250000美元的年金。這項由美國國務卿約翰·海伊和法國工程師菲利普·布努-瓦利拉談判達成的條約,遭到許多巴拿馬人的譴責,認為這侵犯了他們國家的新主權。
與法國人一樣,美國人也要面對疾病問題,美國人展開了一場積極的滅蚊運動。這大大減少了疾病的發生,提高了勞動效率。經過幾年與裝置和基礎設施不足的鬥爭後,挖掘工作加快,運河開始成形。加屯大壩建於長治河對岸,形成了當時最大的人工湖泊——加屯湖。
1913年12月10日,兩大洋之間終於有了一條可穿越的水道。1914年1月7日,法國吊車船亞歷山德拉山谷第一次透過運河。1920年6月12日,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
巴拿馬運河的建成,極大縮短了美洲西海岸到東海岸的距離,也使得成本更低,而巴拿馬運河承擔了全球5%的海運,但是隨著巴拿馬運河服役100年,已經不適應現代海運,於是巴拿馬進行了加寬,世界各國也聯合起來建設新的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