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濃濃民生暖意,應是社保服務“量身定製”的著力點
日前,據人社部負責人介紹,部分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人群沒有納入社會保障,存在“漏保”“脫保”“斷保”的情況。有調查顯示,社保繳納是困擾靈活就業者的首要問題,收入較低、工作穩定性較差、工作連續性較弱等情況,使得該群體參保積極性不高,且難以保證持續繳納,容易斷繳。(11月23日《工人日報》)
如今,伴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快速發展,靈活就業群體越來越龐大。然而,社會面上,即使社保的覆蓋率逐步提高,對於部分靈活就業者來說,是否繳納社保也是一件非常糾結和煩惱的事情。
與正規就業者相比,靈活就業人員收入不算高、工作不穩定、職業發展性不強,各種壓力和現實考慮迫使他們更傾向於“活在當下”,而非對社保這類未來消費作出安排。特別是一些“北漂族”“滬漂族”,不打算長期定居,也不考慮購房購車,自然對社保繳納的連續性也沒有過多追求。
正因如此,靈活就業者的參保積極性大多不高,且難以保證持續繳納,容易斷繳。靈活就業因而成為社保難以覆蓋的“死角”。
不過,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意願不高,不只有主觀原因。客觀來說,不少自由職業者其實清楚參保的好處,也想積極參保,但遇到了受戶籍限制無法在就業地參保、用人單位不交社保等難題。
也就是說,靈活就業的社保覆蓋面不廣,既有就業者個人選擇的“不願”,也有更深層次上的“不能”。鑑於此,當前的社保服務仍有需要改進的空間。
一方面,可以適當降低靈活就業者的個人繳納基數或比例。今年8月,中國青年報社釋出一項調查,其結果顯示,57.5%的受訪靈活就業者認為個人繳納的費用高、負擔不起;57.8%的受訪者希望降低個人參保的繳費基數或繳費比例。如果能從這方面入手,適當下調個人繳費基數或比例的空間,增加政府補貼,形成激勵機制,應該能有效減輕靈活就業者的經濟負擔,提高其參保積極性。
另一方面,可以為靈活就業者設定專門的參保制度。以工傷保險為例,有專家指出,目前《工傷保險條例》和《社會保險法》只針對勞動關係標準化的就業進行了相關規定,而靈活就業擁有很強的自主性,工作時間、工作內容變化太多,無法有統一標準。因此,想要擴大社保覆蓋面,需要進行底層設計,探索全民化的社保體系,在兜底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就業群體實行差異化,區分不同的保險型別、待遇方式等。
釋放濃濃民生暖意,應是社保服務“量身定製”的著力點。為此,既要加快建設並形成符合靈活就業群體特點的社保體系,同時也要採用靈活方式、調動各方力量,以基金、慈善等方法,解靈活就業人員的燃眉之急。滿足了人們的社保需求,參保意願和積極性自然會水漲船高。(正觀評論員 韓靜)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
統籌:陳若松
編輯:任思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