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以來,疾控隊伍人員短缺問題再次凸顯。據報道,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吳明執筆“關於加強我國疾控中心人力隊伍建設刻不容緩的建議”,呼籲改革疾控中心管理方式和收入分配機制,穩定疾控隊伍,調動人員積極性。
疾控隊伍人員流失,此言不虛。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不獨多地疾控部門喊缺人,輿論場也頻見“補齊疾控隊伍短板不能再拖了”的呼聲,代表委員也紛紛就此建言,比如去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常委、寧夏醫科大學原副校長戴秀英呼籲,儘快研究制定全面加強我國疾控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薪酬保障落實相關政策,用好的政策把疾控專業人員留在基層。
疾控隊伍人員為何流失?待遇低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有報道稱,某省級疾控中心一名工作人員感慨,“同樣是高階職稱,我的工資水平可能只是醫院醫生的一半或者是三分之一,如果是科室主任那就更沒有辦法比了。”
如何解決疾控人員短缺現象?很多人提出的觀點是,增編制,提待遇。這種建議有些道理,一旦施行或有立竿見影之效。待遇高了,又能端起穩穩的“鐵飯碗”,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入彀”。但是,除了這些之外,還應透過制度設計提升他們的成就感,以及透過釐清定位“塑造”地位。
兩年多前,鍾南山就公開表示,我們CDC(疾控中心)只是個技術部門,CDC的特殊地位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身為專業人士,鍾南山的這一說法自有其依據。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衛健委主任曾就此話題作出闡釋,比如提出國家CDC要解決科研研發、實驗室檢測、業務指導和病原學分析“一錘定音”的能力;省級CDC要加強區域防控工作的指導監督、質量評估和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
對於疾控部門人員來說,他們追求與工作績效相匹配的待遇,更希望他們的專業能力得到尊重。當他們的工作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彰顯了價值,當他們的付出換來社會進步、成就民眾福祉,他們一定更有成就感。相反,如果他們缺乏應有的話語權,即便待遇再高他們也難有足夠的獲得感。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已於去年成立,備受關注的“三定方案”(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也於今年2月16日正式公佈。專業人士認為,中國疾控改革,將責、權、利關係理順了,“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有‘發言權與決策權’”。接下來,讓改革措施貼地而行,真正賦予疾控人應有的權力,激發他們履職盡責的熱情。
同時,有多大權力就有多大責任。一旦待遇有了,權力大了,更應該恪盡職守,不負眾望。如果只想著待遇而不履行責任,或者只想著把權力攬在手裡,而不承擔應有的責任,則背離改革初衷,也會透支部門的“存在感”。
此外,有專家建議,允許疾控中心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除人員財政補助外,獲得的其他收入結餘按一定比例提取後作為績效工資的增量。應該說,這種做法並不鮮見,但無論怎麼“創收”,都應合法合規,都得先把本職工作幹好,而不能撂荒了自己的責任田。
“春天已到”,針對中國疾控改革,很多人歡欣鼓舞。期待改革進一步深入,讓疾控人盡情擁抱“春天”,在履職盡責中獲得職業尊嚴。
(作者 王石川,摘自《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