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聯會副主席鄧飛: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中新社香港6月13日電 題:香港教聯會副主席鄧飛: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中新社記者 索有為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6月初公佈《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 )將於今年9月正式在中四級推行,備受社會各界詬病的香港通識教育科(通識科)將被公民科取代。

“肯定會改名,也會改課程,所以聽到這個訊息不覺得意外,但也期待已久。畢竟舊的通識科已經是百病叢生。”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聯會)副主席鄧飛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有了這一個新的學科、新的課綱、新的考評制度之後,就可以一切重新開始了。”

鄧飛認為,通識科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拔苗助長,“表面上老師和學生好像煞有介事地去討論宏大的議題,但實際上不能在學生的知識基礎和人生閱歷非常有限的情況之下,做一個有價值的討論,相反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所控制和誤導。”在他看來,公民科不僅是課程範圍縮窄了,它所有的議題都要求學生儘量比較全面客觀去了解認識,而不像以前只有一個課綱,讓碎片化的資料收集和碎片化的學習教學形成大量偏頗的觀點充斥於學生的考卷和腦海,並直接導致學生國民身份認同的缺失。

談及國民身份認同,鄧飛稱,首先是讓學生比較客觀全面地去認識內地的發展狀況,這固然可以透過中國語文課、中國歷史課等包含中國元素的學科來推動,但畢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公民科要求的學生去內地交流是應有之意。

“其實即使沒有公民科規定學生到內地交流考察,香港普遍的中小學都有回內地交流考察的經驗,甚至在1997年之前就有很多學校在這樣做。”鄧飛說:“現在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從0到1的問題,是要做從1到100的問題,是要更加最佳化,把教育目標界定得很清楚,把教育效果做得更加突出。”

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則是推動國民身份認同的先行者。該校是吳炳昌、潘比薇等在興辦愛國進步教育的目標下,於1946年在九龍窩打老道72號舉辦的。建校兩週年時,該校出版《中小學民主教育探索》,總結建校以來的民主教育的初步經驗,重視培養學生勤奮學習,熱愛科學的良好品德。該校還是新中國成立時香港最早升起五星紅旗的學校之一。

鄧飛稱,學校從2004年搬遷到將軍澳現址後,就開始推廣學生回內地交流考察,一直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為止從未中斷過,學校因此獲得2015年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這是香港特區在教育方面的最高獎項。

鄧飛在2015年擔任該校校長後,不僅把回內地交流考察進一步最佳化,同時又開拓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讓學生籍此認知國家的發展狀況以及國家在海外的影響力。

“學生回內地交流考察,學校不能做甩手掌櫃,不能純粹外判給旅遊公司或者商業化的留學機構,因為旅遊公司只能幫學校解決交通食宿的問題而已。”鄧飛介紹,將軍澳香島中學自行設計教學目標,按低年級到高年級、由近到遠的方式逐步推進。同時,行程設計保持瞭解傳統歷史文化和當代國家發展1:1的比例,不只是往長城、故宮裡面鑽。“殖民地教育透過厚古薄今的設計,用古代來壓倒當代,使得當代要麼一片空白,要麼一片黑暗。所以我就明確要求回內地交流考察不能厚古薄今,必須把傳統的歷史文化和當代的國家發展高度結合起來。”

鄧飛還認為,對於提升未來香港社會或新一代年輕人對國家的認知和國民身份認同,不能單靠一兩個學科和教育界,要針對目前的大環境考慮如何說好中國故事、內地故事。“我對於如何讓學生回內地交流考察,乃至到內地實習,寄予很大的期望。”他說。(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17 字。

轉載請註明: 香港教聯會副主席鄧飛: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