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9時許,中國臺灣一輛載有350餘人的列車,在花蓮秀林鄉和仁路段的大清水隧道內,跟一輛正在清除落石的工程卡車猛烈相撞,導致列車脫軌。據環球網報道,事故已經造成至少37人死亡,72人被困,另有數十人受傷送醫。
出軌的列車名為“太魯閣號”408次列車,共有8節車廂。其中5到8號車廂變形受損,卡在隧道內無法移動,列車大停電,多名乘客被困。跟列車相撞的卡車,被撞到隧道口鐵路邊,已經面目全非。為什麼這輛工程卡車會跟火車相撞呢?
據環球網最新訊息,事故原因,疑似是因為施工隊在清除落石時,違規把卡車停放在了鐵路邊的斜坡上,而且卡車司機李姓男子疑似忘了拉手剎,造成工程卡車滑落,摔在鐵路上,恰好撞上了迎頭駛來的列車,釀成慘劇。目前,李姓男子已經被當地警方帶回審問。
據悉,“太魯閣號”列車是臺鐵從日本引進的列車,最高設計時速150公里,運營時速130公里。這是臺鐵首次引進的傾斜式列車,特點是車輛裝有傾斜控制器,可以抵消部分離心力,讓列車高速過彎而不必減速,因此被用於臺北和花蓮之間的多山彎道鐵路線上。由於臺灣鐵路部門曾對這款列車大肆宣傳,因而也被島內調侃為“可漂移過彎”的列車。
如果真的是因為違規操作、一時疏忽的細節,造成幾十人死亡,這個慘劇真是令人唏噓。但這並不是臺灣列車近幾年來第一次發生類似的脫軌慘劇。
2018年10月21日16時50分,臺鐵6432次“普悠瑪號”列車在新馬車站發生事故,8節車廂全部脫軌,造成18人死亡、190人受傷。事後調查原因,發現是列車在事發路段300米半徑的彎道上超速,限速65公里;即便是所謂的“傾斜式列車”,在此處的過彎速度也不應超過75公里。
上圖可以看出事發地是一個急轉彎道。
而根據事發監控錄影顯示,“普悠瑪號”列車當時的速度達到了100到130公里,高速撞向月臺,導致整列火車脫軌翻轉。
“普悠瑪號”列車跟“太魯閣號”一樣,都被臺媒稱為“過彎不減速”的傾斜式列車,但其實二者的懸掛技術有區別。“太魯閣號”運用了機械+氣動式的傾斜裝置,而“普悠瑪號”使用的是空氣彈簧懸掛,比“太魯閣號”的傾斜過彎效能差了一截。但是臺鐵部門卻強行拔高了“普悠瑪號”的技術檔次,跟“太魯閣號”強行並列,釀下了事故隱患。
當時事發後,就有臺灣鐵道界人士表示,臺鐵向日本購買“普悠瑪號”的時候,根本就是“被忽悠了”,日本新幹線彎道少而緩,轉彎半徑一般都在2000米左右;而臺灣島多山地,鐵路都是300米半徑的急轉彎,所謂傾斜式列車根本就“水土不服”,一直存在技術隱患。
在“普悠瑪號”事故發生前,列車還曾傳出要停靠在宜蘭站檢修的計劃,但無法修復;後又決定開到花蓮檢修,讓所有旅客下車更換車輛乘坐。然而未等修復,事故就已經發生。
事故發生後,“普悠瑪號”列車的製造商“日本車輛製造株式會社”立刻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事故第二天該製造商的股票開盤就大跌8%以上。關於該列車“過彎不減速”的技術性能究竟是否適應臺灣當地的鐵路環境,至今仍然存在爭議。
此次“太魯閣號”列車脫軌事故,雖然目前原因指向都疑似是人為因素,包括工程卡車司機“沒拉手剎”等低階過錯。但是,本著事故調查的嚴謹原則,也不能排除“太魯閣號”列車本身是否存在技術問題“帶病行車”。日本列車製造商想必正在密切關注此次事故,不排除其將參與到後續的事故調查中去。
編輯:M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