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造手機 VS 手機廠造車,誰更靠譜?

近來,車圈和手機圈之間的聯動鬧得愈發沸沸揚揚。

在經歷過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後,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接連四年呈現下滑,使用者換機週期延長,整個行業都顯示出一副疲弱相。而新能源汽車恰恰相反,乘用車銷量爆發式增長。

車企造手機 VS 手機廠造車,誰更靠譜?

智慧手機和新能源汽車間熱度的此消彼長,給急於擺脫行業限制的科技巨頭帶來新增長空間。

步入行業存量發展的手機廠商紛紛選擇投身新能源賽道。先是魅族和星際時代戰略投資簽約,以79.09%控股權“收購”魅族,後是加入造車500天的小米,在年會首次披露造車進展,宣佈自研自動駕駛演算法。

入局玩家的一舉一動都被新勢力造車企業盡收眼底。在市場的吸引下,科技巨頭的爭相湧入,行業充斥一片肅殺氣息。這些手機廠商的爭相湧入會給新能源賽道帶來怎樣化學反應?

魅族填補吉利車機空白

大街上,幾乎處處都能看見新能源車的身影。不由恍惚,人手一臺手機願景已經實現,下一步就到了人手一臺新能源的時代。據財聞網資料,預計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500萬輛以上,2025年銷量有望接近千萬輛。

作為代步工具,新能源汽車蘊含高使用者需求、高集中度的市場濃度,先發佈局更有益於提升市佔率。而手機市場卻到了“進入紅海,往上沒有太多增長空間,除非新一輪資訊革命爆發,改變手機功能模式,否則小品牌沒有太多機會,苟活都是問題”的階段。

表面看,手機廠商下場造車行業更像權宜之舉,哪有市場往哪扎。事實上,還真不是。

車企造手機 VS 手機廠造車,誰更靠譜?

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在接受採訪時曾談到,很多手機廠商,像是蘋果這樣的企業,常常會以安全為由嚴格控制向車企開發介面,導致計劃中功能無法實現。所以,車企做手機並不是賣手機硬體,而是跟汽車進行配套聯動。

另外,國產手機硬體能力一向差異不大,但系統上魅族還是具備先發優勢的,專注“小而美”的魅族在2021年系統便已經迭代到Flyme 9,但由於公司技術高層的流失,現階段魅族生態系統陷入分崩離析。

在被吉利系列公司抄底收購後,魅族一直引以為傲的軟體生態系統Flyme或許能填補上吉利在車機系統中存在的空白。

小米重磅投入自動駕駛

手機廠商造車的這陣風不僅刮過魅族,還刮過與魅族老死不相往來的小米。

2021年3月,小米董事會批准智慧電動汽車業務立項。當晚,雷軍宣佈小米正式進軍電動汽車行業。並於2021年9月,成立小米汽車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億。

車企造手機 VS 手機廠造車,誰更靠譜?

時隔500天,在2022年會現場,雷軍驕傲的宣佈,小米汽車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不少人覺得小米入場過晚,等到量產別說肉,連口湯沒得吃了。瞅瞅虎視眈眈的造車新勢力,這話似乎在理,只不過沒考慮到資本因素。

據IT桔子資料,從2015年起,我國新能源汽車製造業共融資28起,其中Pre-A輪~A輪融資數量最多,共9起;其次為戰略融資,共8起;而數量在B輪及以上的僅2起。某種意義上講,我國新能源產業也還處於初期階段,未來可發展空間較大。

如果摸著手機行業的石頭過河,那從2005年~2013年智慧手機在我國上線起到普及,也經歷了近十年。

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融資金額及新增註冊量是從2020年才開始大漲,即使在傳統車市遇冷到背景下,新能源汽車也依然在增長。從銷量週期數據判斷,未來幾年間,新能源汽車市場依舊會保持增量。

車企造手機 VS 手機廠造車,誰更靠譜?

另外,汽車鏈條一向以產業鏈長、工藝鏈廣、生產規模大、投資規模大示人。

“隔行如隔山。”小米與造車廠商相比,多年移動終端經驗成為雙刃劍。資金鍊、AIoT技術及生態成為優勢;過於聚焦手機行業的人才構成淪為短板。

不過,從去年小米集團宣佈“造車”開始,雷軍就表態,非常清楚汽車行業風險,不僅要動用百億規模資金,而且3-5年才能見效。

小米首期便已經投入33億元研發費用,組建了超500人規模的研發團隊,至今已在智慧汽車領域出手30餘次,涉及晶片、鐳射雷達、自動駕駛、電池等多方面領域。單從這出手闊綽且全面的方式來看,或許能夠成為最後留下的造車品牌,同時結合造車投資高、週期長的行業特性,小米汽車到2024年量產也著實不算太晚。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15 字。

轉載請註明: 車企造手機 VS 手機廠造車,誰更靠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