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薩姆巴斯縣,當地農民和先正達集團的農藝師(右一)正在檢視交流水稻長勢。 瑞奇·瓦尤迪攝(先正達集團供圖)
衣索比亞貝雷斯1號糖廠專案煮糖車間中,中方工程師(左四)向當地工程師講解車間控制邏輯。 劉止戈攝(中工國際供圖)
柬埔寨皇家農業大學香蕉組培苗中心內,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組培苗接種。 本報記者 趙益普攝
南非西開普省,中糧國際在合作農場上安裝的筒倉袋中裝滿玉米。 克里斯·費雷拉攝(中糧國際供圖)
糧食安全關係人類永續發展和前途命運,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中國一直致力於推動糧食領域國際合作,攜手各國提升可持續農業生產能力,增強糧食系統韌性,保障糧食供應鏈暢通,共同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盼了多少年的場景終於成了真”
本報記者 閆韞明
走進衣索比亞阿姆哈拉州扎韋鎮,一座現代化的製糖工廠機器隆隆作響,成噸的精糖如同瀑布一般從分蜜機裡傾瀉下來。這是貝雷斯1號糖廠專案,曾被衣索比亞總理阿比稱為“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由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工國際”)承建,於去年5月投產。
技術經理菲拉正在工廠裡巡查,他是專案業主衣索比亞糖業公司的員工,已在扎韋鎮工作7年。看著眼前先進的生產線、現代化的裝置和操作嫻熟的工人,菲拉感慨萬千,“中國企業到來之後,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好!”
2012年起,衣索比亞糖業公司就委託一家承包商著手建設糖廠,還從農民手裡徵收了大量土地用於甘蔗種植,然而專案歷經數年建設卻進展緩慢。“糖廠無法開工,1萬多公頃的甘蔗只能爛在地裡或者燒掉,造成的經濟損失無法統計,整個鎮子也是一派蕭條。”菲拉仍然對當時的景象記憶深刻。
轉機出現在2019年4月。應衣索比亞糖業公司委託,中工國際開始續建糖廠專案。短短兩年,中工國際克服了複雜的工程遺留問題,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終於使糖廠順利投產。回想起出糖那天,菲拉仍然非常激動,“附近的村民都成群結隊跑來觀看,盼了多少年的場景終於成了真!”
村民尼格斯當天就在現場。尼格斯一家三口曾經靠種些苔麩、芝麻和玉米生活,收成好的時候一年能賺1萬比爾(1元人民幣約合7.68比爾),少的時候只有5000比爾。後來,他的田地被糖廠專案徵收,除了拿到一筆徵地補償款外,一家人再也沒有其他進項。中工國際接手糖廠專案之後,在當地招聘了許多村民,尼格斯也應聘進入工廠工作,如今每個月有5300多比爾的收入,“有了穩定的收入,家裡條件好多了,孩子也能上得起學了”。截至目前,糖廠已為當地帶來近5000個就業崗位,預計這一數字還將持續增加。
“從飲茶、喝咖啡到做麵包、烤餅乾,衣索比亞人的生活中離不開糖,中國企業幫助建起了糖廠,極大地保障了我們對糖的需求。”菲拉說。此前,衣索比亞每年糖產量僅為30萬噸,無法滿足全國60萬噸的年需求量。貝雷斯1號糖廠專案投產後,在滿負荷生產狀態下,每日可產精糖1200噸,極大地提升了衣索比亞產糖能力。同時,專案還配有發電機組,在保證產能的同時,還可對外輸電,緩解當地旱季的供電壓力。
衣索比亞糖業公司專案總經理依胡訥表示,貝雷斯1號糖廠專案的順利運轉幫助該國節省了進口糖需要的外匯,這些資金被用以進口食用油、小麥等其他急缺的糧食作物及產品,專案為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如今,專案建設期已基本結束,衣索比亞糖業公司邀請中工國際繼續協助糖廠運營,將產出的蔗渣、廢蜜用作飼料,帶動當地畜牧業發展。“小商小販越來越多,鎮子越來越熱鬧,大家也都有了精氣神兒。我在廠裡認識了我的妻子,還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看著如今的扎韋鎮,菲拉深有感觸,由貝雷斯1號糖廠專案帶動的產業發展,正在為小鎮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也讓當地人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待。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本報記者 張 傑 屈 佩
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薩姆巴斯縣。天氣酷熱,一片碧綠的稻田中,穆贊尼正弓著腰檢視水稻苗長勢。現在正是除草和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時期,他一邊認真記錄,一邊和農藝師溝通交流技術細節。“預計今年收成會很好!”穆贊尼笑容滿面。
西加里曼丹省是印尼主要的農作物產區之一。一直以來,由於當地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農民收入十分有限。年輕時,穆贊尼曾和妻子背井離鄉,到馬來西亞打工謀生。1999年,他們回到家鄉開始種植水稻,當時每公頃水稻年產量僅有1.8噸左右,收入非常微薄。“種子質量不高,我們也不瞭解種植知識,沒受過培訓指導,以為水稻就是種下去再收割就行,一年也就收穫一季。”穆贊尼回憶說,直到2014年,他開始與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屬先正達集團的農藝師團隊合作,一切才有了起色。
透過接受技術指導,穆贊尼的水稻變成了一年三熟,產量也大大提升。先正達集團還幫他透過電商團隊打開了銷路,“價格上去了,收入多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穆贊尼萌生了讓更多農民受益的想法,他組織了40多名薩姆巴斯縣農民結成互助團體,由當地政府和企業為這些農民提供農業技術培訓和金融服務支援。“現在,許多農民種植水稻的年產量每公頃約為7至8噸,有些甚至已經可以維持在9噸左右。”
作為農業科技企業,先正達集團在深耕印尼市場的過程中,致力於透過科技創新為農民賦能。該集團印尼商業區域負責人普巴介紹,集團在印尼爪哇島、巴厘島、蘇拉威西島、蘇門答臘島等主要島嶼都有固定的農藝師團隊。團隊成員均為本地人,在接受培訓後,他們定期免費為農民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內容包括選種、灌溉、施肥等。此外,先正達集團還在當地推廣優良種子品種,提供植物保護方案,為農民提供農業保險等。例如,育種團隊根據印尼本地土壤和氣候條件培育出了優良雜交玉米種子,有效地幫助農民解決了病蟲害問題。
中國企業促進印尼農業發展、幫助農民增收的各項活動也得到了印尼政府的重視和支援。印尼經濟事務協調部專門邀請先正達集團參加其“閉環農業計劃”,為農民提供從種植培訓、施肥指導到銷售推廣的全流程服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該集團在雲端繼續指導農民生產,舉辦了超過9000場線上教學培訓活動。
先正達集團與當地農戶的合作,是中國和印尼兩國在農業領域加深合作的生動縮影。印尼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發展農業生產。多年來,兩國在雜交水稻種植、經濟作物開發、農業技術交流等多個領域積極互動。中國農業企業走向印尼市場,與當地政府、農業企業、個體農戶開展合作,建立農業合作區、種子開發基地、推廣現代化技術等,共同致力於促進印尼農業發展、維護糧食安全。
中國企業的積極貢獻受到了印尼媒體的關注,《雅加達郵報》發文稱讚先正達集團秉持著推動印尼農業發展的願景,在當地與政府和企業開展各項合作,幫助實現農業生產目標。
“我們的香蕉種植業從這裡‘發芽’”
本報記者 趙益普
清晨7點,位於首都金邊西南郊的柬埔寨皇家農業大學還處在一片靜謐中,丁春方已經踏著薄薄晨霧從宿舍出發。過去整整5年時間裡,她每天都會趕在學生前面,早早走進農學院大樓的香蕉組培苗中心。“學生們7點半就到,我要提前一點來做些準備工作。等會兒學生來了,就要留意他們的操作,檢查營養液的配製、組培苗接種手法以及培養階段的溫溼度、光照控制等細節是否規範。”
丁春方是柬埔寨皇家農業大學香蕉組培苗中心的技術總監。柬埔寨土地肥沃,陽光及雨量充足,適宜發展香蕉種植產業。組培苗是種植香蕉的關鍵,受多方面原因所限,柬埔寨本土香蕉組培苗中心不多,香蕉種植企業缺乏培育組培苗的技術和能力。2017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省農業廳與柬埔寨皇家農業大學三方簽訂協議,由中方向柬方援助香蕉組培苗中心的技術裝置和耗材,同時派出專家負責中心運營。“香蕉專家”丁春方此前一直在海南從事農作物品種選育,從那時起便以中方專家的身份赴柬工作。
2018年10月,柬埔寨皇家農業大學香蕉組培苗中心正式投入運營,目前已成為當地香蕉產業的“種業基地”和“供苗大戶”,累計向桔井、磅湛、上丁等省份的香蕉種植企業供應了超過100萬株組培苗。“每次我帶學生們去企業考察時,他們都很驕傲,那裡種植的香蕉樹大多出自我們中心的實驗室,出自這些學生之手。”丁春方說,中心不僅承擔了育種和供苗工作,同時也是柬埔寨農業尤其是香蕉種植業的培訓基地。
自運營以來,中心在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和海南省農業對外交流合作中心的帶領下,舉辦了五期中國(海南)—柬埔寨熱帶農業技術培訓班香蕉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班,參加培訓的柬埔寨學員超過300名。如今,他們大多成長為專業的技術人才,服務於柬埔寨各地。中心也多次舉行組培擴繁技術理論及實操培訓,100多名學生接受了培訓,其中18名留在中心擔任技術員。
柬埔寨姑娘金蕙在組培苗中心工作了近兩年時間,農業專業出身的她自學了一口流利的中文。“柬埔寨的香蕉種植業起步很晚,技術和經驗都比較欠缺。組培苗的品質直接決定了香蕉樹的長勢和結實率,很感謝中國專家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裝置和理念。”
柬埔寨皇家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吉洪表示,柬中農業合作實實在在地給柬埔寨農業從業者帶來了福祉。在他看來,組培苗中心是中國送給學校的禮物,也是柬埔寨香蕉種植業發展的基礎。“沒有組培苗中心,很難有今天方興未艾的柬香蕉產業,我們的香蕉種植業從這裡‘發芽’。”吉洪說。
“再也不用發愁大豆的銷路了”
本報記者 鄒 松 屈 佩
南非東部姆普馬蘭加省,開闊的大地上,綠色的農田蔓延向遠方。適宜的亞熱帶氣候讓這裡成為該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區,主要經濟作物有玉米、高粱和葵花子等。也正是在這裡,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的海外平臺中糧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糧國際”)與南非農場攜手,一種新型產銷合作模式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私營農場主普拉里的農場以玉米種植為主。2014年,他與中糧國際簽約,成為其農產品供應商。在生產階段,中糧國際向普拉里提供玉米市場價格動態資訊和氣候變化預警訊息,雙方共同制定季度生產計劃;到了收穫季節,玉米收割完成後被存入中糧國際南非公司提供的筒倉袋,再被統一運入機械化筒倉裡,這些筒倉具有保溫、乾燥、殺蟲等作用,可極大地減少儲存過程中的損失;而在銷售階段,公司則會根據全球市場價格變動,幫助農場選擇最佳出售時機,在某些特殊時期也會為農場提供補償。
這種創新合作始於2009年,中糧國際和南非本地農場在種植、採購、加工、貿易、物流等全流程的各環節密切協作。目前,這一模式已拓展至南非43個農場,簽約農場總面積超過7萬公頃。
中糧國際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董事總經理約翰·斯泰恩表示,透過合作,農場主分享本地化運營、農作物耕種等方面的經驗,而中糧國際則充分利用規模化經營優勢,為農場主提供更便宜的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從而提高農民收入。“雙方的合作互惠共贏,降低了生產運營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讓農民可以放心生產。”
在姆普馬蘭加省莫幹松鎮,農民斯蒂爾特工作的農場是最早一批與中糧國際簽約的農場之一。隨著雙方合作的不斷深入,斯蒂爾特見證了鎮子的發展變化。他回憶說,此前,農場種植的大豆只能自謀銷路,價格不穩定,倉儲成本也高。與中國企業合作後,“農場生產的大豆都被直接送到中國企業下屬的壓榨廠進行加工,再也不用發愁大豆的銷路了,大家的收益也更高了!”
除了開展農業經營合作外, 2021年,中糧國際合作的南非農場向當地市場提供超過32萬噸的糧食,壓榨廠提供近34萬噸的豆油和豆粕等產品。這家位於斯坦德頓的壓榨廠同時也是南非最大的糧油壓榨設施,為當地提供了近300個工作崗位。
近年來,南非頻遭異常氣候影響,水、旱、蝗災不斷,農業生產和銷售時常受到影響。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作物收成,讓農民不再“看天吃飯”,是南非各級政府著力解決的問題。中國企業與當地農場、企業深入合作,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當地人民提供更多負擔得起的食品,提高了民生福祉,也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的認可。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4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