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舉行新聞釋出會,正式釋出《關於進一步支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支援政策》)。
此次出臺的17條支援政策,側重在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產業協同、人才流動、社會治理等方面發力,為推動示範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支撐。
釋出會現場 毛麗君 攝
首批支援政策基本落地
建設一體化示範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20年7月,滬蘇浙兩省一市政府聯合制定出臺了第一批22條支援示範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這既是示範區在體制機制領域形成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成果,也為加快示範區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示範區理事會秘書長、執委會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華源說:
目前,第一批支援政策中明確的設立示範區先行啟動區財政專項資金、跨省中職招生和跨省中高職貫通、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和醫學檢驗結果互聯互通互認、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外國人工作居留’單一視窗’、舉辦高級別的跨域體育賽事等45項具體任務,已經基本落地,政策效應正在逐步釋放。
環意RIDE LIKE A PRO長三角腳踏車公開賽
比如,設立3年100億財政專項資金,不僅為示範區先行啟動區相關重點專案提供了啟動資金,也帶動了示範區開發建設體制機制領域的制度創新。
比如,為支援企業創新,兩區一縣已發放長三角科技創新券3820萬元並實現通用通兌。
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平臺
再比如,在群眾最有感受度的公共服務領域,示範區內85家定點醫療機構已全部實現就醫全領域結算免備案,已有35項醫學檢驗結果和9類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實現檢查報告互聯互通互認,讓240餘萬示範區參保人員就醫更加便捷。
17條政策賦能10大領域
此次出臺的第二批17條支援政策共19項具體任務,涉及科技創新賦能、存量資產盤活、碳普惠聯建試點、國土空間利用、營商環境最佳化等等10個領域。
在科技創新賦能方面,明確支援青浦、吳江、嘉善以“一區多園”模式建設跨省域高新技術開發區,並在此基礎上聯合申報建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同時將加快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示範區內建設佈局。這些政策有利於進一步調動科研院所、企業主體在示範區合作共建創新載體,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示範區技術創新策源能力。
在營商環境最佳化方面,上海海關將加強與南京海關、杭州海關的協調配合,持續最佳化完善跨境電商出口轉關模式,逐步擴大跨境電商出口轉關試點範圍,打通跨境電商商品轉關通道,實現屬地清關、轉關運輸、口岸出境,推動示範區跨境電商產業協同發展。
上海洋山港四期 陳夢澤 攝
在教育協同發展方面,《支援政策》對加快示範區內中小幼教研一體化建設,支援高職院校和技師學院之間開展合作辦學、學分互認等職業教育融通試點等予以明確,將探索示範區跨省域合作育人新模式,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在示範區先行先試。
民生小切口百姓得便利
在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警務服務通辦方面,明確在重大110接處警、突發事件處置中的跨省域聯勤聯動、快速反應機制,按照可達性原則,實現“先行出警、同步聯動”,就近就快排程警力出警處警,充分體現協同優勢。
同時,《支援政策》還將試點推行懸掛示範區任一地號牌且符合國家強制標準的電動腳踏車,在省際毗鄰區域涉及街道、鎮臨時通行的,公安機關依法予以通行便利。
華源說:
按現有標準,只有經本地公安機關登記上牌的電動腳踏車才可以上道路行駛,但示範區作為省際毗鄰區域,非機動車跨省臨時通行的情況相對較多。第二批支援政策結合地域特點和管理實際,允許電動腳踏車跨省臨時通行免於註冊登記。
這件事看上去不大,但示範區居民跨域走親訪友、通勤出行的量很大,看似很小的切口,卻能讓人民群眾有較大的獲得感,這也是各方共同推動一體化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