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層面上看,如今有許多人呈現出的態度都是“巴不得燃油車早點死”。
幾乎是一瞬之間,擺在人類面前的汽車現狀忽然變成了,燃油車要比原本預期更早的死亡。
就在眼前,成都車展裡,長城汽車官宣了自己的新計劃,到2025年哈弗的銷量裡要有80%是新能源,2030年正式停售燃油車。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說的也很直白,“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初步具備了停售燃油車的基本條件,可進入研究議事日程。建議國家相關部委和產業、行業來明確研究傳統燃油車的期限,引導企業和全社會有序向新能源轉型。”
再放到國外,更魔幻,澳大利亞的一家銀行已經開始不支援購買燃油車時的貸款業務了,除非你買新能源。
汽車市場正在呈現出一種局面,“充電很麻煩,不能很焦慮,害怕車自燃等等,很多人還想買燃油車,不太考慮新能源車”,而很多車企的負責人,卻紛紛表示出“已經做好了停售燃油車的準備”。
儘管,國家路線2.0已經落地,指明瞭2025年,2030年時燃油車要慢慢退出;儘管,歐盟已經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將在2035年正式禁售燃油車。
各國的目標都是,再過10多年,慢慢的讓傳統燃油車真正退出新車消費市場。但車企大佬們的話術卻是,“2022年(甚至是更早時),我們已經做好了停售燃油車的準備。”
如果惡意的翻譯一下,那這就可以被理解為,很多車企的大佬們都巴不得燃油車趕緊消失。
被比亞迪逼急了的傳統車企們7月上旬,歐盟的禁售燃油車時間表終於確定下來,2035年開始。很多車企在掙扎了半天之後,終於基本認清了現實,放棄掙扎。比如大眾,在2022年6月,歐盟投票前,忽然一改此前的觀點,選擇支援2035年停售燃油車。再比如雷諾,之前一直希望停售推遲到2040年,卻在歐盟投票前忽然轉向,說自己2030年就要停售燃油車。
當然了,在歐洲,更多的頭部大企業們是不太care各國政府的禁燃要求的,每一屆的執政團體基本都會改變自己的執政策略,企業們顯然經不起這麼折騰,已經提前定好了自己的計劃。
梅賽德斯賓士,在2021年7月就說了,已經做好2030年停售燃油車的準備;
BMW CEO齊普策在2021年10月就說了,已經做好2030年停售燃油車的準備;
德國豪華車末位的奧迪,則是定了一個比賓士、寶馬更激進的節奏,CEO馬庫斯·杜斯曼表示,2026年開始只推出電動汽車新車(中國市場除外)。
全球汽車市場,本質上正在發生一場踩踏事件。以往,當汽車行業裡有新風口出現時,各大車企的做法都是快速尋求轉型,但現有的優勢也不著急放下,相對更尋求平穩過度。
但這一次,消費者需求轉變的過於激烈,沒法完成平穩過度,於是,就能感覺到幾乎所有傳統車企都明顯很著急。
需求轉變過於激烈,從特斯拉、比亞迪這2家車企身上就能找到證據。特斯拉,電動車全球化的開拓者,不管它身上有多少的負面訊息、多少的造車槽點,但2020年時,它的銷量只是豐田的零頭,市值卻超過了一直以來的全球最高市值啟程公司-豐田。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特斯拉的市值超過所有汽車企業的總和,只用了21個月,特斯拉的市值從1000億美元衝破萬億美元,馬斯克也成為了全球首富。
簡言之,資本市場,對這種能支援自動駕駛技術的全球化電動車公司,充滿了預期。相比來看,它們對於傳統車企的預期幾乎是“不值一提”。而這一階段裡,特斯拉也創造了很多銷量上的新紀錄。比如,在中國建立上海超級工廠不到3年,它就生產了100萬輛車。而這些車,分別搶走了那些原本要買寶馬3系、奧迪Q5L、賓士C級、寶馬X3的年輕人。
賓士、寶馬、奧迪,面對於此很著急。更殘酷的是,二線豪華品牌們,諸如雷克薩斯、凱迪拉克等,在特斯拉麵前毫無競爭力。於是,你再看豪華品牌當前都瘋狂的在推出電動車新車計劃、新能源新車,背後就是特斯拉帶來的極大壓力。
比亞迪的案例,亦是如此。
今年3月,比亞迪直接宣佈了自己的停售燃油車計劃,立刻停止生產,只銷售新能源車型。有人等著看笑話、有人等著看比亞迪如何突圍市場,自己再順勢而變。後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砍掉燃油車之後,只生產銷售新能源車型的比亞迪,在幾個月裡都成為了中國市場裡銷量最高的車企。超過一汽-大眾、超過上汽大眾、超過口碑和銷量都越來越強的日系三強。
這一切的事實擺在消費者面前,就形成了“新電動車,既能幹掉BBA,也能幹掉大眾、日系三強”這種直接印象。所以,那些主賣燃油車的品牌,不可能不著急,它們需要用更多的新能源車,扭轉消費者對自己的印象。
說句不算嚴謹的話,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如何評價一家車企是否先進,很大程度上要看,它的新能源車夠不夠多,其次才是它的智慧化夠不夠多。
其次是,錢在哪,車企的口風就在哪小數人先買了電動車,大基盤還是燃油車,主流車企還是足夠賺錢的,那麼,很多車企老闆、掌舵人都相對激進的表態,是不是有點過了頭?
這些,在歷史上有很多的案例,商業層面的規律,讓車企不得不警示。
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在汽車歷史領域裡有過多次呈現。二戰之後,美國一躍成為全球軍事、技術、金融、輕重工業最強的國家,不過這種絕對強的局面並沒有持續太久。早在蘇聯解體、美蘇爭霸結束之前,1970年時,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第二名卻是日本。隨著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油被卡脖子之後,讓依賴廉價石油的美國損失慘重,工業生產下降14%,GDP下降4.7%。
再到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發生,強大了30年的美國汽車工業,從此之後萎靡。1980年時,日系車銷量超過美系車銷量,成為全球第一。比如,1970年時本田在美國的銷量只有1000臺出頭,而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之後,它的銷量一躍升到了10萬臺。
強大了幾十年的美國車,活在傳統的時代節奏裡,由於油價低廉,使得美國車企在設計汽車產品時幾乎不考慮油耗相關的問題,尺寸更大、動力更強、設計更時尚才是它們關心的。也就在那時,福特、通用汽車以及克萊斯勒牢牢霸佔著美國汽車市場,以及全球多地市場,最終有了美系三大的說法。
但,全球油價暴漲,美系車沒有任何儲備,甚至於發生了求著本田、豐田、日產去聯合研發車型的經典案例。
還有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案例,在北汽復活寶沃品牌之時,中國汽車市場裡出現了一個經典段子,德系四強的名字是“BBBA”,其中新增的一個B就是寶沃。但這家企業之所以當年死掉,就是因為其業務模式依賴於出口,不注重本土,當國際地緣政治稍微發生一些變數時,銀行對寶沃停止貸款,這家企業就曇花一現的快速隕落。
有很多的案例都在詮釋一件事,很多老百姓認為很厲害的品牌,很多時候隨時會被一個X因素所摧毀。這不止是汽車行業的案例,更有摩托羅拉、諾基亞,遭美國製裁晶片後的華為手機,等等等等,太多太多。
除了歷史案例,還有商業社會的核心規律,錢在哪、企業的態度就在哪。
簡言之,燃油車當前的利潤仍在,但已經是不斷走下坡路的狀態。那麼這就意味著電動車能比燃油車的利潤更高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從蔚小理的財報裡就能看出,頭部新勢力盡管銷量不斷走高,但均處於虧損之中,且經歷了今年上半年,距離扭虧為盈越來越遠。
今年上半年,理想淨虧損6.52億元,同比擴大近10%,小鵬汽車淨虧損44億元,同比翻番。按銷量數字計算,理想平均賣一輛車要虧損2.3萬元,小鵬一輛虧損6萬元。
那麼,要靠什麼賺錢?答案早就被唸叨了好幾年,軟體定義汽車。新的利潤點在這裡,你能看到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在做自動駕駛,華為、大疆、地平線、輕舟智航等等,在越長越強。燃油車不可以做智慧化嗎?可以,但天花板過於明顯,因為電子電氣架構無法支援高階智慧需要的一大堆感測器、計算與功耗。
當然,背後還有全球政策法規的推動不過,上述2點,都是浮在淺層層面,稍微研究一下就能找到答案的話題。深層是什麼?深層是政策與社會發展方向。
歷史上,我們見證過無數的法規,引發汽車行業進行大轉向。
1970年,美國修訂《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1975年,美國推出《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CAFE, 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車企生產的新車,排放、油耗必須達到新的政策標準才能銷售,倒逼汽車技術進一步升級。
1988年,日本政府當時認為高效能車太多,導致交通事故頻繁發生,下發了“乘用車動力不允許超過280馬力”的政策規定,這也直接導致了日系豪華品牌在面對德系車時動力佔劣勢。
而擺在你我眼前,對燃油車遏制的那隻手,是歐7、國7。
歐7,號稱史上最嚴排放法規,甚至於歐7的排放資料要求,比歐6檢測儀器的誤差值都更小。歐7排放標準要求尾氣的一氧化碳排放量由現在的500-1000mg/km減少到100-300mg/km,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必須降低到30mg/km。並且,不僅僅是將排放限值提升了2-10倍,還增加了對其他排放物(甲烷、一氧化二氮等)的限制。
就在2021年時,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向歐盟委員會發函,要求不要在2025年執行歐7,甚至形容“沒有一臺內燃機能透過歐7法規”。
但目前,據已知訊息來看,只靠著純內燃機技術就能透過歐7排放的只有兩家,一個是寶馬接下來要推出的新機器,在缸蓋、噴射等方面進一步升級;另一個,是本田眼前剛剛釋出的第四代i-MMD技術。
而隨著歐7即將真正落地,對於車企而言,想在歐洲賣純燃油車,車價上漲2-3萬元人民幣已是必然,因為技術升級需要海量的資金下放,再平攤到消費者的車價中,仔細算一筆賬,自然是新能源車束縛更少。所以,才有了大眾、寶馬、賓士它們的協同轉型。
而歐7之外,國7排放,也快來了。
今年年初,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2021-2025)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中再次提到,“將研究制定第七階段輕型車、重型車排放標準和油品質量標準”,也就是所謂的國七排放標準。
結合路線2.0來看的話,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混動汽車在傳統乘用車中的銷量佔比要分別達到50%、75%和100%。所以,儘管國7排放的相對具體時間節奏還沒有輪廓,我們已能預見到未來。
車價肯定會漲,但動力大機率變弱,而且還無法撐起高階智慧化。這一切,意味著面對智慧電動車時,它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差。
寫在最後作為大宗消費商品,燃油車在最近幾年,肯定是要死的,而且是全球趨勢。當然了,在特定地區它還具有相應的生命力,比如東北、西北這種氣溫偏低的地區,再比如礦山等需要高強度極端工況下,但這種生命力不等於普世價值。
眼前,很多汽車企業的老闆、掌舵人,他們對外所說的對停售燃油車的態度,背後蘊含著很多。有的是,想讓消費者轉變對企業目前的認知,不是隻能造燃油車,而是已經做好了停售的準備;有的是,提前發力,讓消費者潛移默化中對這家企業的未來進行重新認定。
當然了,停售燃油車這種事兒,只有政策是不夠的,還要看市場的真正接受程度。目前,全球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都在逐步走高,很明顯能看出,至少相對發達地區和國家的消費者對其是有認可的。
但,一切還有轉機。
想讓燃油車真正徹底死掉,如今電動車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得得到妥善解決,比如晶片短缺、電池材料成本、電池安全、續航里程、高溫低溫適用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