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8日訊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7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記者會上,王毅共回答了27個提問,比去年多了4個,既有大家一向關注的大國關係,也包括了“中國參與聯合國事務”“新冠疫苗出口和援助”等內容。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表示,這場記者會,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頗具亮點。
蘇曉暉說:“今年的外長記者會延續了去年從交傳變成同傳更加節約時間的做法。另外因為接受了更多的問題,節奏上也更為緊湊,更有效地進行資訊的傳遞。除了形式之外,內容也非常重要。過去大家關注外長記者會,可能更多地關注中國如何處理與大國之間的關係,也就是雙邊關係的層面,更多的是希望看到中國如何應對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但是今年的外長記者會大家更加關注的是中國如何主動塑造周邊以及國際環境,如何塑造自己的國際形象,來展現大國擔當。”
中美關係是大國關係中的焦點。美國新一屆政府上臺,中美關係的走向,世界矚目。王毅在會上明確,中美可以合作、需要合作的清單就放在我們面前,包括抗擊疫情、經濟復甦、氣候變化等等,中方願本著開放態度與美方探討和深化合作。蘇曉暉表示,從王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中國還在對美國新政府進行觀察,但中方態度明確。
蘇曉暉說:“中國看到的是美國現在國內在對華政策,在考慮如何與中國相處的過程中,似乎是出現了某種的斷層,甚至是分裂。一方面可以看到美國確實需要中國,在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現在已經在與中國進行溝通。但是另外一個方面,很明顯的是美國仍然對中國的崛起無法以一種客觀理性的態度來進行看待,把中國作為競爭的對手。在中美關係中,特朗普政府時期的餘毒仍然在發酵。”
針對美國的對我國臺灣的小動作,王毅的回答堅定有力。他強調,海峽兩岸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大勢所趨,是中華民族的集體意志,不會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一箇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是不可逾越的紅線。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沒有妥協餘地,沒有退讓空間。
昨天記者會現場,有媒體提到,80多年前,美國記者斯諾報道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而現在,個別西方媒體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向中國潑髒水。王毅說,今天的中國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國。希望外國媒體記者將焦距對準中國時,既不要用“美顏相機”,也不要用“灰黑濾鏡”。只要真實、客觀、公正,報道就會豐富精彩,就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蘇曉暉認為:“不管是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政客對中國甩鍋推責,還是西方媒體不斷製造負面資訊向中國潑髒水,這樣的一系列動向,會使中國面臨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國一方面對這種虛假的資訊進行反駁,同樣也與俄羅斯等國家進行合作,共同應對複雜的輿論環境。”
外交是國之大事,也關係到個人生活。昨天,王毅公佈的一系列針對海外同胞的新舉措,暖到了每一位海外遊子的心裡。今年,外交部將推出“春苗行動”,積極協助和爭取為海外同胞接種國產或外國疫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指出,從宏大到細微,中國外交在新時期表現出了一個有擔當的大國形象。
阮宗澤認為:“從非常宏觀的國際格局、大國關係到非常具體生動的這些事例,都表現出來中國外交在新的時期要展現新的作為。而且這種新的作為它可以接地氣,跟民眾日常的生活密切相關。這場疫情對我們海外同胞的影響非常之大,所以這些想法都是非常新的起點,而且確實展現了中國開放合作的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