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群地圖集 》
方創琳主編.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0.6
ISBN 978-7-03-062662-2
方創琳研究員率領的中國科學院城市群研究團隊,近20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專案等專案支援下,透過研究揭示了城市群形成發育與空間成長的基本規律,提出了城市群空間範圍的識別標準,從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政策角度出發,提出建設由五大國家級城市群、九大區域性城市群和六大地區性城市群組成的“5+9+6”的中國城市群空間結構新格局,於2010年和2016年連續兩次釋出了《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進一步結合國家批准實施的各類城市群發展規劃,編制完成了由300多幅地圖組成的《中國城市群地圖集》。該地圖集是目前國際上首部城市群地圖集,對於促進我國及世界上其他國家學者進一步開展城市群研究與發展具有突出的意義。
《中國城市群地圖集》分別從自然基礎、戰略地位、人口與城鎮化、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空間格局、發育程度、環境汙染與減排等方面,採用遙感、GIS和大資料等先進製圖手段,詳細記述了不同規模、不同型別城市群形成發育的自然變化過程和人文變化過程。製圖資料翔實,設計框架科學,技術結構合理,具有可讀性與實用性;同時,大量的城市群地圖是首次釋出,具有創新性。該圖集對推動我國城市群的健康發展和各類城市群規劃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和借鑑價值,對世界城市群的發展也提供了有益借鑑!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範圍內,以1個超大或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3個以上都市圈(區)或大城市為基本構成單元,依託發達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網路,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絡緊密、並最終實現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集合體。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到高階階段的必然產物。正如德國空間規劃大師 Klaus R. Kunzmann 教授所言,城市的未來就是城市群,就是多中心連綿城市區域,具有國際影響意義的城市連綿地帶。當一個特定區域的多個城市之間為化解日益嚴重的城市病,由競爭轉為競合,透過規劃同編、產業同鏈、城鄉同籌、交通同網、資訊同享、金融同城、市場同體、科技同興、汙染同治、生態同建的十大“同城化”過程,實現了區域性產業發展佈局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區域性市場建設一體化、城鄉統籌與城鄉發展一體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社會發展與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共六大“一體化”時,可以判斷城市群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群。但城市群不等於城鎮群。
在經濟全球化、資訊化、新型工業化、交通快捷化、政策扶持和文化等驅動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城市群空間範圍的拓展理論上沿著從城市—都市區—都市圈—城市群(大都市圈)—大都市帶(都市連綿區)這樣一條時空演進主線,經歷了四次拓展過程,體現出城市群梯度演進和多層次性結構。每一次擴充套件結果使得城市群成為輻射帶動能力更強的區域增長中心、國家增長中心和國際增長中心,成為主導國家和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和城鎮化發展格局的核心區,成為世界經濟重心轉移的主要承載地。
中國城市群空間範圍識別的10大定量標準如下:① 城市群內都市圈或大城市數量不少於3個,其中作為核心城市的超大城市(市區常住人口大於1000萬人)或特大城市(市區常住人口介於500萬~1000萬人)至少有1個;② 城市群內人口總規模不低於2000萬人;③ 城市群內城鎮化水平大於60%;④ 城市群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工業化程度較高,一般處於工業化中後期;⑤ 城市群經濟密度大於1500萬元/ km²;⑥ 城市群內形成高度發達的綜合運輸通道和半小時、1小時、2小時經濟圈;⑦ 城市群非農產業產值比重超過70%;⑧ 城市群核心心城市GDP中心度大於45%,具有跨省際的輻射帶動功能;⑨ 城市群的經濟外向度大於30%,承擔著世界經濟重心轉移承載地的功能;⑩ 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地域文化認同感大於70%以上,具有相似的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環境。
▲ 中國城市群空間範圍圖
城市群作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分工的全新地域單元,正在肩負著世界經濟重心轉移和“一帶一路”建設主陣地的重大歷史使命,成為全球經濟重心轉移承載的重要擔當,成為世界進入中國和中國走向世界的關鍵門戶。全國95%以上的城市群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這使得中國城市群成了“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陣地,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主要平臺,其發展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全球城市群的研究與發展已經進入21世紀的中國新時代。
中國城市群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核心區和國家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區。改革開放初期,正當全球城市群發育經過100多年後進入成熟階段的時候,我國城市群的發育才剛剛起步,比全球城市群發育整整晚了80年左右。從最初不知道城市群到底為何物,到今天城市群被黨中央、國務院以中央檔案的形式確定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空間主體。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13年首次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2015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等都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等提出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主體。中國城市群是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重點區,是實現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核心區,對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中國城市群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貢獻者。到2016年年底,中國城市群以佔全國29.12%的面積,集聚了全國75.19%的總人口、72%的城鎮人口和67.32%的全社會從業人員,創造了佔全國80.05%的經濟總量和91.19%的財政收入,集中了全國91.23%的外資。城市群發展表現出來的高密集集聚、高速度增長和高強度運轉特點,形成了強大的吸管效應,集聚效應越來越強,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核心區,主導著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與全球其他城市群相比,中國城市群比西方發達國家要晚80年左右,但成長速度很快,在短短40年時間裡拉動中國經濟快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根據城市群發育程度併兼顧國家戰略地位,從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政策角度出發,推動形成由五大國家級城市群、九大區域級城市群和六大地區級城市群組成的“5+9+6”的中國城市群空間結構新格局,形成“以軸串群、以群託軸”的軸群式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格局。其中,五大國家級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九大區域級城市群包括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六大地區級城市群包括晉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蘭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寧夏沿黃城市群。
我國城市群在選擇培育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城市群作為推進國家城鎮化主體的戰略地位被誇大高估;城市群空間範圍一擴再擴,違背了國家建設城市群的基本初衷;城市群的選擇受制於政府主導,脫離了發育的最基本標準;城市群選擇過多地遷就了地方利益,影響到了國家戰略安全大局;城市群成為霧霾等生態環境問題集中激化的敏感地區和重點治理地區。我國城市群在發展中存在著發育程度低、緊湊程度低、投入產出效率低和資源環境保障程度低等“四低”問題;存在著缺失統一的城市群識別標準、缺失規範的統計資料、缺失明確的歸口管理機關、缺失公認的規劃編制辦法與執業制度、缺失權威的城市群規劃法律地位等“五缺”問題。
▲ 京津冀城市群PM 2.53編制城市群地圖集的主要意圖在於:一是貫徹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等國家檔案中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主體的精神;二是從全域性性和整體性的宏觀戰略層面將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的各類城市群發展規劃集中落實在“一張圖”上,確保全國城市群“一張圖紙”繪製到底,“一張圖紙”實施到底;三是透過各類城市群發展現狀與發展願景的集中對比分析,促使各類城市群相互取長補短,形成競合共榮發展新格局;四是填補全球沒有城市群地圖集、中國沒有城市群地圖集的國際國內空白,推動全球及中國城市群的研究與發展邁向更高更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城市群地圖集編制的主要依據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等。單個城市群地圖編制的主要依據分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覆實施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批准實施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哈長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黔中城市群發展規劃》等。
▲ 《中國城市群地圖集》框架結構
根據中國城市群“5+9+6”的空間組織格局,將城市群地圖集編制的內容框架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中國城市群總論,分別從自然基礎、戰略地位、人口與城鎮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與發育程度、社會發展、環境汙染與減排等7個方面組圖109餘幅,城市群空間範圍採用了學術界研究的現狀範圍;第二、三、四部分分別為重點建設五大國家級城市群、穩步建設八大區域級城市群、引導培育六大地區級城市群,分別從空間範圍、遙感影像、數字高程、人口與城鎮化、經濟發展、創新網路、空間格局、交通通道、環境汙染等方面組圖60幅、82幅和60幅,城市群空間範圍採用了城市群規劃範圍。四大部分共由311幅圖組成。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目錄
本文摘編 自《中國城市群地圖集 》(方創琳主編.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0.6)一書“前言”“序”,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