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張五常曾斷言,以縣際競爭為代表的地區間競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的根本原因,並且是他所知道的“最有增長效率的制度”。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的活躍度,歷來被視為國民經濟的風向標。2019年,全國經濟百強縣以佔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10%的GDP。目前,已有33個縣域邁入千億GDP俱樂部。
強縣崛起背後,工業作為主引擎的帶動作用不容忽視。資料顯示,無論規上工業增加值還是第二產業增加值及增速,經濟百強縣都遠遠超過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等發達省份平均水平。
那麼,具體到工業經濟,全國上千縣域孰強孰弱?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近日,中國資訊通訊院釋出《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2020年)》(下稱《報告》),繪製出一份可供參考的縣域經濟最新圖譜。
蘇浙魯佔“半壁江山”
自秦“廢分封,立郡縣”以來,我國縣級行政單位沿襲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是多級行政區劃中最穩定的行政建制。
據統計,全國(不包括港澳臺)除市轄區和林區、特區外,共有1879個縣級行政區劃,區域面積853.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89%。截至2018年末,全國縣域生產總值達33.21萬億元,約佔全國生產總值1/3;縣域戶籍人口8.23億人,佔全國總人口59%。
其中,頭部強縣實力尤其突出。
賽迪顧問《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顯示,2019年,經濟百強縣以佔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全國約十分之一的GDP;以佔全部縣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創造縣域約四分之一的GDP。
在GDP突破千億的33個縣域中,“排頭兵”崑山和江陰雙雙突破4000億大關,甚至超過蘭州、呼和浩特等省會(首府)城市,與太原、貴陽等實力相當。
從各地縣域工業經濟表現來看,這一趨勢同樣明顯。
根據信通院《報告》,全國工業百強縣分佈於17個省(區、市),其中,江蘇、浙江、山東三省佔據56席,分別入圍23個、19個和14個,三省合計超過全國其他省份入圍總和。
除蘇浙魯外,河南拿下10個席位,其餘13省份均只分得個位數名額。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前十位中,工業強省江蘇斬獲6個名額,佔比過半,前三強——江陰、崑山、張家港無一例外均出自江蘇。
作為全國經濟大省,蘇浙魯的亮眼表現並不意外。不過,經濟實力最強的廣東,卻只有普寧一個縣級市入圍工業百強,且僅排在全國第99位,位於榜單倒數第二。
對比同時公佈的工業百強區名單,廣東上榜21個,比入圍總數最多的江蘇少3個,排在全國第二。前十強中,廣東更是將前六強悉數收入囊中。
為何會有如此反差?
事實上,在近年來的行政區劃調整中,廣東陸續推動實力較強的縣(市)改區或升格併入地級市。劃為地級市後,一些縣(市)原本管轄的區域往往就變成了“鎮”。
這在加速廣州、深圳等大城市邁入“無縣時代”同時,也順勢推動強區、強鎮崛起。如今,位於珠三角地區的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6市已全部成為“無縣城市”,東莞和中山更是全國少見的“直筒子市”,連市轄區都沒有。
另據統計,廣東目前共有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57個縣級行政區劃中,只有12個位於珠三角。廣東在工業百強縣榜單中存在感不強,也反映出省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
基本來自各大城市群
從省份擴大到區域範疇,我國縣域工業經濟版圖呈現什麼特徵?
眼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報告》顯示,在區域融合深化背景下,工業百強縣基本都處於各大城市群覆蓋範圍內。
具體來看,在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中,可劃入城市群或經濟圈的多達96個。其中:
40個位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11個位於海峽西岸城市群,10個位於中原城市群,10個位於長江中游城市群,9個位于山東半島城市群,7個位於淮海經濟區,6個位於呼包鄂榆城市群,2個位於京津冀城市群,1個位於遼中南城市群。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處於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輻射範圍的縣(市)加快要素聚集,活力旺盛。”《報告》分析,被納入城市群或經濟圈的縣(市)透過共享中心城市產業輻射帶動和經濟溢位效應,同時加強周邊地區要素共享、產業互補合作,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源、產業和人口的協同發展。
比如,在上海帶領下,蘇錫常腹地已成為我國城鎮空間最密集、縣域經濟最強大的地區。
未來,隨著區域一體化深入推進,人口與經濟總量佔全國七成以上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其輻射帶動作用也將更加凸顯。周邊縣市積極融入城市群、圍繞中心城市承接高階要素外溢,參與產業鏈重構,也將進一步獲得發展紅利。
以工業百強縣榜首——江陰為例,其擬向北加強江陰-靖江組團,跨江融合開拓發展腹地;向南加速錫澄一體,積極融入蘇錫常都市圈;向東對接上海大都市圈,承接外溢高階要素資源;向西對接寧鎮揚,融入揚子江城市群,正是縣域積極融入城市群和都市圈協同化發展的一個明顯訊號。
不過,縣級行政區作為我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紐帶,目前仍然存在綜合承載能力不強、治理能力不足等問題。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明確提出,要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資源最佳化配置能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東西部實力依然懸殊
如果將視角進一步擴大,不同地區之間縣域工業經濟的發展仍然分化嚴重,東西部地區實力懸殊尤其明顯。《報告》將這種格局總結為 “東多西少、南強北弱”,呈梯次分佈。
中國工業百強縣四大板塊分佈變化圖(資料來源: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
資料顯示,2020年工業百強縣基本形成四個梯隊:前1~6名構成的第一梯隊格局最為穩定;7~30名構成的第二梯隊基本穩定;32~62名構成的第三梯隊與63~100名構成的第四梯隊,級差較小,內部排名調整活躍。
其中,第一梯隊全部出自蘇浙閩三省,江蘇獨佔4席,福建、浙江各1席;第二梯隊仍以東部縣(市)為主,佔比達到80%;三、四梯隊則東西分佈相對均衡,中西部縣(市)約佔4成。河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份百強縣(市)全部落入三、四梯隊。
中國工業百強縣四大板塊輻射圖(資料來源: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
就縣域數量而言,從全國來看,河南、山東、湖南、湖北、內蒙古等省份位居前列,基本在80個以上;福建、浙江、江蘇等東部省份則均不足60個。
但從工業強縣入圍比例來看,強縣本地覆蓋面大的省份,卻都在東部地區。比如江蘇,全省40個縣級行政區劃中,工業百強縣佔比接近60%;浙江這一比重也接近40%。
而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工業百強縣佔全省縣級行政區劃比例不足10%,且幾乎都位列第三、四梯隊,呈現出“多而不強”的態勢。
總體來看,除東部外,中部地區入圍工業百強縣23個,較上年增加6個;西部入圍9個,與上年持平;東北地區入圍1個,為新進成員。
此外,山西、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青海等中西部省份均未能獲得工業百強縣“入場券”。
“2020年東部入圍縣(市)數量雖然較上年減少7個,但依然是最重要的強縣聚集地,合計達到67個,超過百強總數三分之二。”《報告》指出,近五年江蘇、浙江百強縣數量總體呈上升態勢,新動能集聚助力競爭力提升成效明顯。
同時,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百強縣數量增多,顯示出“中部省份承接產業轉移、工業提質增效有所突破”。
反觀西部,在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及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機遇疊加之下,要實現追趕和突破,顯然還任重道遠。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