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 東 環球時報報道記者 郭媛丹】就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入股漢堡港一個集裝箱碼頭,德國政府內部似乎仍在博弈之中。德國媒體20日報道稱,經濟部、內政部等部門反對該專案,而德國總理府則要求具體負責此案的6個聯邦部門“尋找妥協方案”,以便能批准中企入股。對此,朔爾茨21日回應稱,“一切都還沒有決定,許多問題仍然需要解決”。21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專家認為,德國一些部門對涉華議題的政治化已經到了一個比較極端的程度,所謂的“聯合反對”是出於政治正確性的考慮。
據北德意志廣播電視臺(NDR)和西德意志廣播電臺(WDR)報道,包括經濟部、內政部在內的參與投資審查的6個聯邦部門都拒絕中遠海運港口入股漢堡港“福地”集裝箱碼頭。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由於該交易涉及重要的基礎設施,牽頭負責該專案的德國經濟部已啟動投資審查程式,並將該專案登記在聯邦內閣最終拒絕的清單上。然而,德國總理府卻沒有將審查程式列入議程,因此,無法作出禁止該專案所必需的內閣決定。德國電視一臺稱,如果聯邦內閣沒有透過不同意的決議,並且不再同意延長審查的最後期限,交易將自動生效,最後期限是10月底。此外,根據NDR和WDR的資訊,德國總理府已指示相關部門尋找一個妥協方案,讓該交易最終得到批准。
德媒報道稱,除了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外,德國6個聯邦部門都宣稱:如果達成交易,中遠海運港口將不僅可以進行財務參與,而且還在決策中擁有發言權;此外,由於中國目前已經是該港口的主要客戶,如果參與集裝箱碼頭的建設,就會有“潛在脅迫”的可能。德國《時代週報》21日稱,綠黨政治人物聲稱允許中資進入碼頭將是一個地緣戰略錯誤。本週早些時候,德國聯邦情報局局長卡爾在聯邦議院聽證會上稱:“對於中資入股德國關鍵性基礎設施的問題,我們必須慎之又慎。”
2021年9月,中遠海運港口計劃收購德國漢堡“福地”集裝箱碼頭35%的股份。當時,德國上述部門都沒有對這筆交易表達疑慮。不過,俄烏衝突爆發後,他們均聲稱中國可能會利用其經濟影響力來貫徹自身地緣戰略利益,而對中資入股持反對態度。
不過,漢堡市市長辰切爾並不擔心中資入股會導致中國能夠侵入德國關鍵基礎設施,因為漢堡港務局仍將掌控港口運營,“35%的股份並不會導致中遠海運港口獲得戰略影響力”。他強調,屆時中遠海運港口只會是碼頭的“租戶”,碼頭本身仍將完全由漢堡市政府持有。與中遠簽署入股協議的漢堡港口與物流股份公司(HHLA)在一份宣告中表示:“HHLA和中遠的合作不會產生任何單方面的依賴。相反,它強化了德國的供應鏈,保障了就業,促進了價值創造。”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2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6部門以及部分輿論的表現是德國對華事務的過度反應,一談及中國就草木皆兵,他們所謂的反對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慮。而且德國政府當前是由社民黨、綠黨、自民黨三黨聯合,這其中綠黨主導的經濟部和外交部意識形態化色彩較濃,刻意想給朔爾茨製造一些難題。
崔洪建進一步表示,當前的多方博弈格局是對德國政府的考驗,也考驗朔爾茨能不能在對華合作的觀點上站穩腳跟。“朔爾茨所在的社民黨曾深度參與過默克爾時期的對華外交政策的制定,他知道中德之間真正的利益所在。面對來自綠黨的壓力,德國政府能不能形成一致的、而且是建設性的對華立場值得觀察。”
崔洪建認為,當前,德國一些政黨對華態度的變化還有兩個背景:一個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德國國內提出所謂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安全論調;另一個是因為美國的煽風點火,俄烏衝突強化了德國對中國的負面認知,即如果不減輕對華的經濟依賴,未來有可能會面臨當下被俄羅斯用能源作為武器來要挾的局面。“正是因為這種非常簡單的聯想,導致今天德國認為應該提前做好準備,來應對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所謂‘中國威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