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實現共富要推動富裕地區與縣域經濟形成共同體
7月9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在國是論壇上發言。 田雨昊 攝
中新網北京7月9日電 (記者 王恩博)圓夢全面小康後,中國應如何實現共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9日在北京表示,只有當富裕地區和相對落後的縣域經濟形成共同體,全國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雙迴圈視角下的新型縣域經濟發展”專題研討會當天舉行。張燕生在會上表示,發展縣域經濟,未來30年要講好創新的故事。根據2019年的資料,用研發強度這一指標觀察中國,可以看到三個完全不同發展階段的板塊。
第一個是研發強度顯著高於經合組織(OECD)平均水平的板塊,一共有6個省份,其中最低的浙江研發強度為2.68%。第二個板塊有12個省份,其研發強度低於OECD國家但高於1.45%,發展動能靠投資驅動。但該板塊中名列前茅的5個省份研發強度都已超過2%,正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衝刺。第三個板塊有13個省份,其研究強度低於1.45%,發展動能仍是資源驅動。張燕生認為,未來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創新應成為第一動力,這意味著第三板塊裡的13個省份如何起步開局頗為關鍵。
以現場分享的返鄉創業者龔紅玉、丁浪為例,他表示,很多受過教育走出大山的“80後”回到家鄉,實際上帶動了家鄉開始從資源驅動轉向市場、轉向現代經濟,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經驗。
張燕生同時指出,當前新型縣域經濟發展正面臨一個重要問題,即過去40年高速增長積累的存量如何走向未來30年的高質量發展,從而形成新的發展基礎。在他看來,縣域經濟的土地要素、勞動力要素、技術要素、資本要素、資料要素應從以往的粗放高速增長模式轉向高質量發展模式,從而騰挪出各種要素,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發展縣域經濟需要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實現共富。張燕生認為,如果說過去40年中國解決了發展中的效率問題,未來30年還需要解決另一個世界性挑戰,即如何實現共同富裕。例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就要帶動粵東、粵西、粵北共同富裕。
張燕生提到,近期廣東出臺了五大都市圈規劃,提出廣州都市圈、廣佛肇等發達地區要帶動粵北生態區,以及相對落後的雲浮、清遠、韶關等地共同發展。據此他認為,只有當富裕地區和相對落後的縣域經濟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全國才能走向共同富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