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起,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和貝爾法斯特等地先後爆發嚴重抗議活動。年輕人、燃燒彈和磚塊,這些曾經在上個世紀北愛爾蘭街頭出現的人與物,在1998年簽訂的《貝爾法斯特協定》的紀念日到來之前再現。
此次抗議意在表達北愛爾蘭聯盟派對英國政府“脫歐”方案的不滿。但除了最直接相關的英國首相約翰遜和愛爾蘭總理馬丁外,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拜登也表示希望抗議者保持克制。不過,約翰遜政府暫時無意召開緊急會議協商平息北愛局勢的方案,似乎無意回應來自美方的關切。
圖說:親愛爾蘭“新芬黨”政客違反防疫規定出席親愛爾蘭民兵組織“愛爾蘭共和軍”(IRA)的前情報負責人斯托雷的葬禮,而北愛檢方3月31日對其寬容處理成了引爆騷亂的導火索。來源:BBC
英美特殊關係在拜登上臺後,將以怎樣的方式表現出“特殊”呢?
美式愛爾蘭“牽絆”
拜登出生在天主教家庭,父母都是愛爾蘭裔。但這並非他“關切”北愛局勢的唯一因素。在所有46任美國總統中,以血緣或自我認定建立自己與愛爾蘭之間聯絡的有超過20人,接近半數,足見愛爾蘭裔社群在美國政治中的影響力。
愛爾蘭島上長期存在的宗教和政見分歧也曾延伸到美國,並在19世紀中後期引發了騷亂。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人不僅在愛爾蘭島上長期處於二等公民的地位,在1845年愛爾蘭爆發大饑荒後,這一群體大規模向美國移民,並被移入地的新教徒排斥。
進入20世紀後,美國社會對信仰新教和天主教的愛爾蘭人的接納度都較高,這一社群也為美國的文化發展輸送活力。就愛爾蘭裔美國人的黨派歸屬來看,多數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裔支援民主黨。
疫情讓可能變確然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也自稱是愛爾蘭裔。他不僅在任內促成了《貝爾法斯特協議》,還多次親自到訪愛爾蘭共和國與北愛爾蘭推動和平程序,成為其外交領域的重要貢獻之一。但該協議得以簽署的另一重要前提,乃是當時的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都處於歐盟之內。
正是因為歐盟框架保障了愛爾蘭島內人員和物資的自由流動,《貝爾法斯特協議》才能讓生活在北愛爾蘭的民眾的身份擁有足夠的開放性,從而彌合追求愛爾蘭全島統一或分治的不同群體的分歧。
而當英國帶著北愛跳出了歐盟框架,當約翰遜政府確認將在愛爾蘭海上設立邊界,問題就來了。支援北愛爾蘭屬於英國的聯盟派支持者,不能接受北愛爾蘭被強行劃入歐盟關稅區,與不列顛島上的其他地方處於不同的關稅區。
圖說:一輛公交車在騷亂中被燒燬。來源:reuters
政治評論家們都預見到了北愛爾蘭局勢很有可能再度從和平走向衝突,而新冠疫情之下英國政府推行的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最終讓可能變成了確然。新芬黨成員不顧防疫要求舉辦的大規模葬禮,以及北愛檢方的寬大處理,最終引爆了“脫歐”之後聯盟派對英國政府積聚的不滿。當地警方動用了水炮車和橡皮子彈鎮壓抗議者,相比管制倫敦近期舉行的抗議所採用的武力等級明顯要高。
北愛局勢成新變數
支援“脫歐”的英國政治家均許諾“脫歐”後建立的是“全球英國”,暗示英國將和各國建立更有利於英國的貿易關係。
但即便有所謂的英美“特殊關係”加持,在拜登上臺後,雙方的貿易關係似乎並未朝著英國人希望的方向發展。就任美國總統以來,拜登將更多精力投入在國內控制疫情和刺激經濟上,“顧不上”關係特殊的英國。反倒是北愛爾蘭的騷亂給英國“招”來了拜登的加稅警告。畢竟,作為國家領導人,他首先關注的必然是美國的利益。
身為愛爾蘭裔美國人的拜登,一定還是會關注愛爾蘭島的局勢發展,以及“脫歐”對愛爾蘭局勢的負面影響。由此,拜登時代的英美“特殊關係”包含了一個新的變數,即愛爾蘭島的局勢。
而約翰遜政府當前對北愛爾蘭抗議的冷淡回應,似乎也表明當英美“特殊關係”對英國的經濟和地緣政治無顯著益處時,英國政治家便不再願意費力氣去做表面功夫來表達與美方的“熱絡”了。
有著愛爾蘭島的羈絆,英美的“特殊關係”也就大抵如此了。
文/朱聯璧(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