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負擔”源於“腳尖偷懶”|九派時評

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易國祥


2020年以來,在中央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推動下,一些“殭屍群”被解散,一些App下線,一些公眾號被精簡,為基層減了負。然而近來,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造成的“指尖負擔”有再度抬頭、蔓延的態勢。


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是在數字資訊科技背景下產生的形式主義。基層的“指尖負擔”,讓我想起在“電話時代”和“腳踏車時代”的兩件往事。


上世紀80年代,在一棟部隊基層機關的辦公樓裡,每個部門或每個辦公室都安裝了電話,給機關辦公提供了極大便利,很多人都將這一便利使用到了極致,有的上樓到下樓、與隔壁左右聯絡個事,都足不出戶打電話。這種態勢讓領導有些不安,並隨後明確規定,在本樓(當時一般二三層)裡聯絡事情,要動動腳,一般不要打電話。這在那個年代有節約成本的考慮,但更多是眼看電話取代部門之間和辦公室之間的正常溝通與聯絡,電話依賴不利於機關作風養成和部隊戰鬥作風建設。這件事對我以後職場的工作都產生過影響。


“指尖負擔”源於“腳尖偷懶”|九派時評


後來轉業到地方,我在區政府一部門工作。當我掌握了所轄40多個相關單位的聯絡方式和辦公地點後,我沒有依靠電話聯絡去認識這些單位的同行,而是靠一輛腳踏車,透過一個月時間,把所有單位都跑了一遍,不僅認識了人,而且知曉了地理方位,還了解了部分社情民意。放棄“電話方便”,選擇“腳踏車”,這為我兩個月後第一次獨立承擔一項涉及全區的重要業務贏得了“天時地利人和”,也為我後來開展其它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從QQ群、微信群、公眾號到政務APP,比起電話功能的便捷高效,那是巨大的迭代升級,給人們的使用體驗也非電話可比。可惜,先進技術更容易讓人產生偏好和依賴。“應急一個App、環保一個App、人社一個App、民政一個App,每個部門都有App,挨個登入一遍手機都要癱瘓”,“App刷個遍,問題卻沒解決幾件”。這些現象,證明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面前,如果我們不保持作為人的定力,很有可能成為科技的奴隸,使我們從事的工作和事業反受其害。“指尖便利”成為“指尖負擔”,其實都源於“腳尖偷賴”。


作為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年,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再度抬頭甚至蔓延,值得各地各級黨委對調查研究工作進行反思和自省。如果調研的工作力量、工作重心、工作資源都下沉到基層,併產生應有的影響和效應,又如何會讓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逆風抬頭。不妨檢視一下調查研究,有沒有誰把克服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作為一個問題予以正視並獲得解決。如果都沒有感覺到這個已經再現為現象級問題的存在,這是不是調查研究走了過場?


“四下基層”正在全黨推廣。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四下基層”,就根本沒有必要耗費這些“指上功夫”。更何況,很多領導幹部和機關工作人員號稱不是“下基層”,而是“在基層”。如果“在基層”還一定要跟指尖過不去,那不是多此一舉,就是為了表現政績,或是頑固的官僚主義。


有一句話說得好: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形式”在指尖,“形式主義”在大腦。不是把解決問題放在第一位,不是把基層和群眾的急難盼愁放在心上,即使按中央網信辦要求整頓了數字資訊科技應用的種種亂象,還會發生其它面貌的形式主義。不排隊思想障礙,不端正宗旨觀念,“精簡指尖任務,還給腳尖時間”,恐怕也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


對於以數字資訊科技為標緻的現代科技,我們要在熱情擁抱中,對它保持冷靜理性的心態,要駕馭它而不被它所奴馭,始終保持人的主觀能動品質。對於指尖技術的優勢和便利,應該更多地讓給基層和群眾,領導和機會“多動腳尖”,最終是讓基層幹部和群眾“少動腳尖”。這才是批評“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應有之義。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九派新聞】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28 字。

轉載請註明: “指尖負擔”源於“腳尖偷懶”|九派時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