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評“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之二:鈴聲緣何成了“緊箍咒”

本文轉自:人民網-觀點頻道

沈若衝

“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為何屢禁不止?究其根源在於政績觀扭曲、發展觀錯位、責任心缺失。

“政務上雲”的初衷,原本是簡化工作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好讓基層幹部有更多時間精力為民辦實事。然而現實中,有的地方顛倒了目的和手段的關係,盲目跟風開發各種應用軟體,為了上線而上線、為了創新而創新,彷彿不建幾個微信群、不搞幾個App就體現不出工作成績。不去實實在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反而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打卡、留痕上,熱衷於擺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應景造勢、敷衍應付,重“量”不重“質”、重“形”而不重“效”,在這些偏離正軌的政績觀引導下,“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如同“牛皮癬”,成為頑瘴痼疾。

數字化智慧化時代,藉助資訊科技提升基層治理效能這是大勢所趨。然而越是治理創新、技術迭代,越要強化“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精細化管理,提高駕馭技術的能力。

“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是典型的不作為、亂作為,也是懶政、怠政的表現。那種不考慮基層實際情況,搞層層加碼、花樣翻新的打卡、留痕,目的是為了規避自身責任。把群裡“說了”等於“做了”,圖片“傳了”等於“幹了”,拍照打卡就證明在崗了、工作了,實質是不敢動真碰硬、撲下身子解決真問題。工作落實停留在“指尖上”,熱衷“轟轟烈烈走過場”、信奉“幹得好不如曬得好”那一套,這種懶政思維成為抓落實的“中梗阻”“軟釘子”,也讓政策懸空、群眾利益受損。

不合理的考核方法和指標,是催生“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簡單地將基層幹部在政務App上活動的頻率和表現作為標尺,過度追求留痕,異化為拿捏基層幹部的“考核工具”。有的對工作軟體下載量、活躍度等進行考核,盲目下達下載指標、根據指標進行排名,看錶象、唯數字、玩虛活,造成“無效內卷”。定任務、打分數、搞排名,本來是為了更好地激勵基層幹部開展工作,卻因考核標準不科學、不合理,背離了初衷,導致政務App成了基層幹部的“指揮棒”,手機鈴聲成了基層幹部的“緊箍咒”,讓基層幹部不得不抱著手機、圍著滿屏的App轉。正因如此,不少基層幹部對此苦不堪言、深惡痛絕。

“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問題出在“指尖”,表象在於“形式主義”,病根卻在功利主義和懶惰思想。只有瞄準病根、對症下藥,才能避免問題反彈回潮。既解決老問題也察覺新問題,既立足當下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癥結,又著眼長遠不斷健全基層減負的長效機制,定能讓基層黨員幹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抓落實,輕裝上陣、幹事創業。

相關閱讀:

人民網三評“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之一:手機都快“癱瘓”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60 字。

轉載請註明: 人民網三評“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之二:鈴聲緣何成了“緊箍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