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最喜歡在公園盪鞦韆。如今,人到六十,竟然又蕩起了鞦韆,感覺像回到童年一樣。”指著街角小小的鞦韆架,九龍社群居民劉惠敏喜上眉梢。蹦床、鞦韆、陀螺儀……百子灣路上名為“井點”的這處小微空間,所有人都能找到快樂。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瞭解到,2020年以來,朝陽區創新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更新模式,透過引入責任規劃師和居民自治的力量,將原先的低效資源改造成一個個“小而美”的開放空間。
“‘井點’,意為雙井街道里的一個點。”說起“井點”的改造故事,責任規劃師茅明睿先道出了名字的深意。
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個規模不大的街角公共空間,佔地僅300平方米,卻是一個趣味盎然的地方。新潮的不鏽鋼裝置,適合年輕人玩自拍,透過鏡面反射“打卡”國貿天際線;小巧的鞦韆、蹦床和陀螺玩具,是孩子們放學後“撒歡兒”的首選;還有花箱座椅與可移動桌椅,是老年人休憩放鬆的落腳地。
“無論哪個年齡段的人,都能在這兒找到樂趣。”茅明睿介紹,“井點”原先是蘋果社群的老年健身空間,明明擺著10臺健身器材,卻因為缺失無障礙坡道導致老年人進不來,而場地又沒有預留適合年輕人的設施,最後就變成了一處低效資源,改造勢在必行。
“你希望這裡未來變成什麼樣?”2020年,責任規劃師團隊找到經常來此的居民,發起了多場公眾議事會,邀請大家就設計、植物品種、場地命名等提出自己的意見,共同參與空間的改造。“井點”的名字便是由社群居民票選得出。
“如今,這裡可是百子灣路上最有人氣的地方,孩子們不玩到天黑不回家。”後現代城社群居民小曹的相機裡記錄下了一張張笑臉。
建成年代較早的老舊小區,不少公共空間仍處於低效利用的狀態。如何讓這些空間“活”起來?2019年末,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朝陽分局聯合中社社群培育基金、朝陽區民政局等多方共同啟動了“微空間•向陽而生”專案,並選取太陽宮、雙井、小關、南磨房、常營五個街鄉的改造專案為試點,依託責任規劃師的專業團隊、各職能部門的合作和居民自治的力量,讓小空間形成大手筆。
於是,常營鄉福第社群有了處“玫瑰童話花園”,蜿蜒起伏的藝術管道兼具休憩座椅、藝術晾曬、運動健身等功能。小關街道惠新東街社群多了個“幸福甜甜圈”,繽紛的糖果色點亮街道空間。南磨房南新園東小區,則增補出一處動靜分割槽、老幼皆宜的活力空間。
目前,5個專案已全部完工並向公眾開放,居民體驗上家門口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