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援外,做了好事要留名

目前全球疫情形勢更加嚴峻,中國對外援助也再度受到不少關注。我們發現,每每到國際發展援助出現重大缺口時,中國對外援助都會被西方一些媒體和勢力“重點照顧”。它們出於地緣政治考慮,炮製所謂“新殖民主義論”“能源資源導向論”“漠視人權論”“破壞環境論”“滋生腐敗論”等等毫無根據的奇談怪論,試圖搶佔國際輿論場高地,抹黑中國在受援國當地的形象。

中國對外援助屬於南南合作範疇,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對受援國搞權力層級,我們與受援國之間是實實在在的、平等的發展合作伙伴關係。因此,我們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貫恪守低調的作風,多做少說,甚至只做不說,充分尊重受援國的自尊心。然而,隨著國際形勢日趨複雜化,我們桃李不言的方式也面臨挑戰,一方面,一些受援國內部多個利益相關方在政治博弈過程中,難免將中國援助作為攻擊執政黨的口實。另一方面,西方一些國家的輿論攻擊和表面功夫也給我們帶來負面影響。比如,中國在一些非洲國家實實在在援建學校並交付使用後,美國“和平隊”派去了幾個志願者去支教,被受援國民眾誤認為只有美國才關注當地的教育水平提升。

基於這些情況,我們在對外援助過程中,需要做好事留名,積極塑造輿論環境:

一是重視資訊披露,提高資料的透明度。截至目前,關於中國對外援助資料的公佈僅僅侷限於三版白皮書,資訊量遠遠不夠,造成了一些西方機構利用媒體公佈的碎片化資訊對中國援助進行估算和攻擊。因此,亟須擴大中國對外援助的媒體宣傳力度,化解西方輿論攻擊。

二是加強與受援國非政府組織以及民間團體的溝通與交流。切實瞭解援助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當地人民的迫切需要,從而為下一步的援助工作找準方向。同時,很多受援國政府支援構建“公私夥伴關係”(PPP),鼓勵國際援助方與當地非政府組織開展合作,希望能夠在廣泛的發展合作中實現技術的轉移。未來,中國在制定對外援助規劃、設計具體的援助專案時,在徵詢受援國政府同意後,可以進一步徵詢受援國當地智庫、非政府組織以及相關社群的意見,旨在提升援助專案的有效性,主動為中國援助塑造積極有利的社會大環境。

三是適當發揮中國民間組織的力量和優勢。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源和資金參與到援助中,既可以擴大援助的規模和領域,也可以憑藉其“非官方”的身份,更好地與受援國當地人員進行交流。

四是拓展與國際多邊發展機構的夥伴關係。聯合國等多邊機構的優勢在於其推動全球發展合作程序的重要影響力,特別是在發展議題設定、發展籌資等方面作為規範和標準的制定者,擁有權威性和合法性。多邊機構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具有獨到的發展視角和強大的專業能力,可以有效彌補我們在一些方面的短板。(作者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91 字。

轉載請註明: 宋微:援外,做了好事要留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