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9月初,河湟谷地仍然一片翠綠,清澈的河水更凸顯生態美好。
今年以來,海東市平安區把建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作為頭等大事全力推進,紮實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整改,著力打好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在全力提高生態宜居品質上下功夫,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環境質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探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取得了明顯成效。
應綠盡綠 打造宜居環境
走進平安高鐵新區A1小區,景觀秀美引人流連。
2022年春季,在平安區小峽街道“一核多元”黨建聯盟第3次工作例會上,石家營村黨支部書記許正雲提議:“我們小區的綠化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有些景觀帶破壞後,沒有再修整起來,我建議村委會與物業劃分出小區綠化區域,透過分片區管理,打造小區綠化樣板,提升人居環境水平。”
許正雲的提議得到了小峽街道黨工委的重視和支援,在黨工委書記楊永濤多次溝通協調後,確定在石家營村A1小區以物業、村委會“綠化區域趕超比”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構建物業與村委會共抓共管小區綠化的新格局。
不久之後,小區的黨員、群眾便開始三五成群揮鍬、澆水為新植的樹苗固基助長。居民張海成說:“以前我母親看小區綠化帶上空著,覺得有些可惜就種上菜,今年村委會營造小區景觀,組織我們植樹填補綠化斑禿地塊,我家的菜地變成了樹林,這幾棵雲杉就是我種的,我還要申請做它們的‘樹長’呢。”
近年來,隨著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深入開展,小峽街道的“增綠”成果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好評,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群眾愛綠植綠護綠的意識明顯提高。
美化環境 建立淨美鄉村
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要久久為功。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
8月末,記者走進平安區沙溝回族鄉看到,十來位工人正在忙碌著,有的在粉刷文化牆,有的在給涼亭的椅子刷漆,還有的在整修文化廣場上的健身器材。近年來,為改善人居環境,沙溝鄉在不斷最佳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鄉村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如今,全鄉實施了汙水管網和天然氣接入工程;穩步推進“廁所革命”,555戶建成衛生廁所,修建公廁18座;實施人飲提升改造專案,切實解決了各村季節性缺水、水質渾濁等飲水問題。曾經黃土滿天飛、汙水縱橫的現象徹底消失,村莊的顏值提高,村民更有幸福感。
在沙溝鄉大寨子村,全村依託鄉村綠化美化工程,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先“淨”,日常保潔和衛生整治行動共同作用,讓村民的院落、村道和公共場地都乾淨衛生;後“靚”,村裡科學設定綠化區種花種草,做到既“洗臉梳頭”又“巧施粉黛”,環境變得清爽、優美。“當前,村莊綠化提檔升級專案的實施,能幫助我們村成為花園式村莊。”大寨子村黨支部書記陳來存說道。
桑昂村的各戶都安裝了節能減排電暖炕、無水免衝環保智慧馬桶和雲採暖等設施,進一步節能減排。此外,處理能力4噸的小型垃圾焚燒爐集中處理了村裡的垃圾,更提升了村莊的整潔度。
河清湖淨 創造水美佳景
2022年,平安區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統籌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推動打造生態文明高地戰略的實施。認真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持續深化河湖長制,以構建人水和諧的河湖管理保護格局為核心,綜合施策,奮力攻堅,推動水環境保護、水汙染防治、岸線管控、水生態修復等重點水生態環境治理任務有效落實。建設沿河生態綠地系統,保障河流的水質穩定達標。
全區圍繞“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四項任務,參照第二次汙染源普查資料,全面開展湟水河排汙口排查整治工作,對交辦的43個排汙口按照入河排汙口溯源分類編碼現行標準進行取樣監測溯源,明確了責任主體,制定“一口一策”管理辦法,確保一江清水出城。
以“絲綢綠道,水潤平安”理念,實現平安區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透過打造沿河生態景觀廊道,傳播湟水河文化,助推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為城區群眾打造融生態修復、休閒娛樂、水岸景觀為一體的多元化“城市客廳”,有力提升了全區的市容品位。
如今,平安區的白沈溝水源經過治理水質明顯改善,結合周邊改造後的廢墟荒地建成了美麗的驛州溼地公園,清澈的水源汩汩流進公園的湖裡,營造出優美如畫的“平安”生態。
【來源:青海新聞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