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雲和縣霧溪畲族鄉,只見綿延不絕的蒼翠山嶺與碧波盪漾的霧溪水庫構成了一幅生動優美的山水畫卷。而在十年前,霧溪水庫邊卻是另一番景象。
“人口沒有搬遷前,水庫邊都是香菇棚。經過人口轉移和產業轉型後,我們拆除並流轉了百米紅線以下水庫邊上的香菇棚,種上茶樹、櫻花樹等兼具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作物。”霧溪鄉鄉長藍菲說。雲和縣霧溪鄉是縣城人民的“大水缸”,一直以來,該鄉堅持把飲用水源保護作為一切工作的前提,全力加強水源保護力度。目前,已實現人口下山轉移473戶1606人,全鄉79.8%人口在鄉域外安居,讓群眾享受縣城便捷公共服務、實現就業增收的同時,鄉域內的生活用水下降85%,農業用水下降90%。此外,透過“森林銀行”“雲植樹”等公益認養植樹行動,全鄉完成涵養林木種植5萬餘株,提升庫區沿線涵養林150餘畝,森林覆蓋率達87.51%。
綠水潤青山,青山變“金山”。在守護一泓清水的同時,作為全國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鄉,2019年,霧溪鄉在全市率先成立首個縣級“兩山銀行”,並衍生出“兩山貸”“兩山兌”“兩山存”等生態信用積分應用體系,透過“正向加分、反向減分”的評判機制,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霧溪村村民柳曉芬在縣城創業多年,是首批“兩山貸”的受益者。“‘兩山貸’無需個人擔保,利率也較低。透過‘兩山貸’貸到的10萬元,為我擴大電商經營規模提供了很大幫助。”柳曉芬談起“兩山貸”,連連點贊。截至目前,“兩山兌”累計兌換積分12.6萬分,“兩山貸”已發放貸款220餘筆,共計5500多萬元。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核心,就是要把綠水青山蘊藏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經濟財富和社會福利。近年來,雲和始終堅持“兩山”發展理念,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紮實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重點推進崇頭、霧溪兩個試點鄉鎮建設,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實現了綠水青山可交易。
除了霧溪鄉,近年來,崇頭鎮也積極開展試點鄉鎮建設,打造以梯田生態、梯田農耕、梯田文旅、梯田民宿為內涵的“最美梯田農耕小鎮”,深化“兩山”轉化村級金融服務站建設,加強高山生態氣候價值轉化,開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和老屋拯救行動,建立農房經營權流轉平臺等,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生態經濟效益。
“雲和縣通過出臺生態產品政府採購辦法、掛牌出讓‘生態地’和康養指數平臺建設等,在綠色金融、生態信用、政府購買、市場化交易等領域率先破題,積極拓展綠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持續的轉化通道,實現生態與發展互促共進。”縣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我縣已有8宗“生態地”成功出讓,共提取生態環境增值資金160多萬元。如今,在雲和,“生態信用+”全域旅遊和金融服務等應用場景不斷深化,由生態強村公司開展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特色農產品推廣等業務也在不斷推進。
接下來,雲和縣將在區域環境生態化、生態資源市場化、生態產業高效化、生態產品品牌化等工作上尋求更多突破,全力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雲和樣板。(藍媒聯盟·雲和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俞海友 葉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