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未來的生活,你希望有更多開放性,還是更多確定性呢?
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希望未來有更多確定性,比如:我想成為一名老師,我想成為一名醫生。或者我要嫁給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要與一個什麼樣的人結婚等等。因為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會引發人們的擔憂,這種感覺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個體會選擇避開這種不愉快的感覺,努力尋找對於未來的一種確定性。教育的目的,其實並不是引導人們走向一種確定性,而是一種開放性。通俗來講,教育不是為了把你限定在老師或者醫生等確定的職業範圍內,而是激發你的全部潛能,發揮你的全部實力,成為你的無數可能性。
什麼是開放性,什麼是確定性?
開放性指的是你未來有許多可能,至於成為哪種或者哪些可能,要你自己去探索。確定性指的是定向培養,將你培養成一名挖掘機司機,或者一名空調修理工。透過這樣定向培養,你未來的生活被確定下來,因為你無法勝任其他工作。為了便於解釋開放性和確定性,只能透過這樣狹隘的方式解釋。並不是說你成為挖掘機司機或者空調修理工不好,而是說這是一種對於未來的確定性教育。
很顯然,幾乎所有的理科專業,都是引導人們走向確定性;也幾乎所有的文科專業,都是引導人們走向開放性。在理科生的思維中,這個宇宙是確定的,只是人類的認知有限,無法將全部道理搞明白;在文科生的思維中,這個宇宙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正如人類這樣:能夠一定程度上違背自然法則,按照人類的意願改造自然。很顯然,人類具有很高的開放性,人類可以隨意改造自然,而自然在人類面前似乎變得十分脆弱。
透過上面的解釋,我們大概瞭解了人們發展的兩種方向:一種是開放性,一種是確定性。那麼,到底是開放性更適合人的成長,還是確定性更適合人的成長呢?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講,他們希望有更多的確定性,而年輕人則希望有更多的開放性。年輕人對於事物有更多的新鮮感,願意嘗試更多的事物。年輕人自身匱乏,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開放性,才會有機會讓自己擁有更多。儘管人們最重要走向確定性,也就是人生的“蓋棺定論”,但是在生命的歷程中,保持一種開放性更有利於個體發展。
智者引導人們走向開放性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將孩子的未來確定下來。但是那些聰明的家長,反而渴望讓孩子成為他們(孩子)自己。產生諸多原生家庭問題的原因,是因為父母過分干預孩子的成長造成的。每個孩子都想要成為自己,可是他們卻揹負了太多的期望。這意味著,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滿足其他人期望的,而不是為了成為他們自己的存在。如果家庭能夠搞懂這個問題,就會更容易跟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
不要過分引導孩子未來要成為什麼,給他們的未來留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告訴他們,只要抓住當下的時光,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未來就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引導年輕人走向他們自己,才能夠最大程度上發揮每個人的潛能,最終實現自我的價值所在。在之前的文章中,經常說到關於生活目的。總是希望大家能夠儘快確立生活目的,其實舊文對於生活目的並沒有詳細解讀。
生活目的引導人們走向一個確定的方向,而開放性則是引導人們走向不確定的方向,兩者不是相悖嗎?並非如此,成家立業是生活的目的之一,但是和什麼樣的人一起成家立業卻是一種開放性;追求自我實現是生活的目的之一,但是想要達成什麼樣的自我實現同樣是一種開放性。生活的目的非但沒有阻礙未來的開放性,反而確立了未來的開放性。
開放性對於個體成長有多重要?
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嬰兒,可以讓他們成為醫生、律師、老師,但是這樣很顯然違背了倫理道德。對於人的開放性,倫理道德給予了肯定的支援。個體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興趣、能力、天賦選擇自己的職業、生活目的,不被其他人所幹涉,這是公序良俗對於人的開放性的最大保護。在成長過程中,儘可能保持開放性,個體才能夠最終成為他們自己。就像是姜子牙那樣,如果在80歲之前失去了開放性,過早的確定自己的職業,那麼也就不會有80歲之後的功績了。
與成為自我相似的名詞是“接近自我”,指的是那些過早失去開放性,確定自己生活的人,頂多算是接近自我,而並沒有成為自我。那些努力尋找過自我,並且努力成為自我的人,如果半途而廢了,那麼他們也頂多算是“無限接近自我”卻沒有成為自我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未來可能還有更大的成就,但是他們放棄了。現實中,真正能夠完全成為自我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能夠成為60%的自我,少數優秀的人能夠成為80%的自我,極少數的人能夠實現90%的自我。
如何保持一種開放性?
理性看待別人對自己的期望,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期望。想要保持開放性,就不要被他人過早的確定下來。無論對方對你多麼重要,你的存在都不會是僅僅為了迎合某個人。如果你無法滿足某些人的期望,那麼你仍然需要獨自前行,在路上尋找那些與自己想法一致的人。別人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個人的開放性,這使得個體不得不生活在別人確立的條條框框下生活,這是不多的。
冷靜看待自己想要尋求某種確定性的想法,不要壓抑自己的某些想法。每個人都渴望一種安全感,渴望自己的生活能夠穩定下來。這種想法將會讓你失去開放性,陷入一種平庸狀態下的舒適圈。但是要冷靜看待這個問題,明白這是每個人的本能。然後儘可能克服這種試圖尋求確定性的想法,因為它阻礙了你未來的可能性。說白了,所有尋求確定性的生活方式,都是一種懶惰。越是懶惰的人,越是渴望一種生活的確定性。
總而言之,讓自己保持一種開放性,你才會無限發現自我,無限尋找到自我,最終接近無限實現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