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棲身的港灣,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孩子人格的形成與歷練,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一個孩子在鼓勵與支援中成長,那麼他就會成為自信而從容的人,敢於去面對各種未知;
但如果孩子的身邊總是縈繞著父母的指責與批評而鮮有肯定的話語,那麼他的內心就會充斥著自卑與恐懼,這無非在間接摧毀著孩子未來成長的潛力,本可以昂揚自信的靈魂逐漸黯淡了色彩,就如同鳥被剪去了飛翔的翅膀。
一些早已被扭曲的人生,無時無刻不在映射出這種教育方式的可怕破壞力。
範成金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這個家庭的條件可以用清貧來形容——範成金的出生年代,正是計劃生育及其嚴格的時代。
範成金還有一個姐姐,不過這個得子心切的家庭又冒著超生的風險生下了第二個孩子,然而得知是女兒之後更讓他們大失所望。不過這個家庭還是對二女兒抱有很大的期盼,並取名為“成金”,希望孩子能夠未來走上榮華富貴之路。
與同齡人相比,幼年的範成金從小就是一個創造力豐富的孩子。她獨自或與小夥伴們設計出了多種款式的服飾和鞋子,在學校裡受到同學和老師們的驚歎和表揚。
在學校裡因此項特長而嶄露頭角的範成金興沖沖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作品——孩子得到表揚,猶如植物得到水一樣;希望得到最親近的人及父母的正向反饋,是孩子的天性所在和最本質的願望。
然而事與願違,父母不僅沒有對女兒非凡的創造力表示鼓勵與支援,還嚴厲斥責孩子不務正業、精力不集中,要求孩子放棄自己的愛好專注於學業。
雖然範成金也有過抵抗與憤懣,但是父母的打罵和長期居於弱勢的地位只能讓她最終妥協,從此在父母的監控下,她幾乎再也沒有拾起自己的興趣愛好。
可能是父母對於範成金的期望太高,於是就把精力孤注一擲地投入到監控範成金的學業上,要求她只能專注學業、不能接觸任何對於促進學業無關的事情。
在父母的壓力之下,雖然範成金也在學業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卻始終鮮有父母在物質或精神上的表彰與鼓勵。而在日常生活中,當女兒幫忙做飯、洗衣、打掃衛生時,父母也依舊指責範成金做得不夠好。
可以說,範成金的童年一直籠罩在父母指責的陰霾之下。父母原本希望能夠用這種所謂的“打壓式(否定式)教育”來激發範成金的奮鬥意識,但畢竟冷暖自知,範成金每天面臨的都是父母潑出去的冷水,她幾乎從未得到父母的正向反饋,久而久之,範成金的心理狀態也發生了變化。
恐懼與不自信給她原本陽光自信的內心蒙上了陰影,她的求學之路也並不順利,她兩次高考,結果第二次的高考成績比第一次還要差,最終只考上了一層極其普通的院校。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父母只好再次將自己的沮喪與不滿發洩到女兒的身上,對她變本加厲地斥責。
範成金苦讀四年之後總算是完成了學業,她也像其他高校畢業生一樣面臨著步入社會進入勞動力市場求職的抉擇。
但是家庭環境造就的她卻極端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從來不敢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打算,因此她在畢業求職面試的過程中屢屢碰壁,始終無法博得面試官們的好感,最終無奈之下,只好回到鄉下與父母生活,徹底陷入了“啃老族”的窠臼之中。
父母的打壓式教育和對範成金人生的全盤規劃,使得女兒勉強成為了她們所期待的“學業有成”的樣子,但是這種結果的代價,是女兒傷痕累累的疲憊內心和步入社會之後的無所適從,最終不幸被勞動力市場所排斥。
被父母寄予厚望的範成金在就業市場上的際遇並不如意,灰心喪氣的她只好賦閒在家,甘願成為眾矢之的“啃老族”,這一“啃”就是十年。此後,這個家庭的境況傳遍了大街小巷,成為了婦孺皆知的笑柄。
這也讓自尊心強烈的父母倍受打擊,他們不忍心將女兒驅逐出去,但卻對女兒的積怨日益加深,而女兒也將自己人生的失意歸咎於父母。
就這樣,隨著父母年事已高逐漸喪失勞動能力,女兒步入三十歲卻在婚姻、事業上毫無建樹,使得絕望、憤怒、指責的氣氛籠罩著這個貧困的、只能依靠微薄的養老金度日的家庭。
女兒和父母對彼此滿懷敵意,他們可能到現在也無法理解,昔日在自己的嚴厲督促和逼迫下用功讀書的女兒為什麼會淪落到如此境地,而女兒也將人生的失敗歸結於父母失敗的教育。家庭之中的每一個人,似乎都看不到未來的曙光,於是只好以相互指責與發洩不滿來消磨這無所事事的時光。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孩子開始學習走路的時候,父母都是在一旁細心攙扶和溫柔鼓勵,欣喜地看著孩子邁出人生的第一步、第二步,但是我們鮮能看到父母在孩子後面是呵斥著、命令著孩子走路,或者踢著孩子的屁股驅趕對吧?
可以說鼓勵式教育從孩子年幼的時候就已經發軔了,而為什麼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教育方式反而沉寂下來,取而代之的是斥責與鞭打呢?
就如同上文所提的例子,孩子確實在父母的強行打壓之下被迫在他們預設的“成功之路”上走了很遠,可是她真的如同父母的期望一樣獲得成就了嗎?
顯然沒有,她只不過成為了父母眼中想要的樣子,並沒有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反而因為父母的強迫失去了自由發展的空間,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連孩子本身對自己所成為的樣子感到抱歉,甚至就連社會也不願接納這種畸形教育下的產物。
伊坂幸太郎有一句話令筆者記憶深刻:“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感覺太可怕了。”誠如斯言,孩子降生於世間是沒有選擇權的,這都取決於父母的抉擇,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為之提供的成長環境決定了孩子未來成長的走向,每一個家長都盼望著孩子能夠長大成才,成為既自信又優秀的棟樑。
然而總會有許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期望過大,甚至將自己對工作、生活、教育經歷的不滿意投射到孩子身上,將孩子看作未來理想的寄託人,於是一次次將孩子揹負的壓力加碼,卻忽視了孩子也是具有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心之所向。
抗挫折能力的確是一個孩子進入社會的必備品質,但是筆者更希望孩子在外面遭受的不如意夠多的情況之下,他們的父母和家庭能夠給他們帶來一個溫柔的港灣。
在那裡,孩子不必再受到外界聒噪聲音的干擾,也不用面臨來自家庭內部的壓力,即使是鎩羽而歸,父母也能為他們重整旗鼓,安慰並激勵他們一次次不畏艱險,追求自己的心之所向,成為孩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免責宣告: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絡,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